第1章
在科学童话的创作中,能否处理好科学与童话的关系,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是机械地组合,还是有机地化合,成为两种不同作品。倘是组合,在科学童话中往往夹杂着“知识硬块”,作者忽然板起面孔讲起科学知识来了。这样的科学童话,像夹生饭似的,读者“吃”起来倒胃口。
孙幼忱的科学童话中,使科学知识“溶解”于童话之中,浑然一体,显得很自然,没有那种编造、“加入”的痕迹。这是他的科学童话的一大特色,也是他的成功之处。
他的《“小伞兵”和“小刺猬”》,写秋风吹动了“小伞兵”,小鹿带走了“小刺猬”。于是,到了来年春天,到处有“长着有刺的叶子,开着美丽的小黄花”的蒲公英,还有“长着锯齿的心脏形的叶子,开着绿色的小花”的苍耳。他把植物种子传播的知识,巧妙地融入童话之中,没有编造、说教之感。
孙幼忱的另一代表作是中篇科学童话《小狒狒历险记》,同样反映了他的创作特色。
《小狒狒历险记》写的是一只淘气的小狒狒离家独自外出,在大森林里经过了一番历险。虽然这样的童话故事是常见的,但是孙幼忱却在小狒狒的这番历险之中,穿插写了森林中各种“居民”的生活习性、各异形态。作者以小狒狒的眼光看大森林,对什么都感到新奇。作者笔下的种种动物学知识,便在小狒狒的左顾右盼中很生动地写入童话。
此后,科学童话在中国大地真的“到处传播,到处扎根”。
此后,过了20年,我去北京开会,遇上童话作家孙幼军。他对我说:“我弟弟来了!”他的弟弟,便是孙幼忱。
我这才第一次见到孙幼忱。我吃了一惊,他竟用双拐支撑着,步履是那样的艰难。他是以双倍于常人的毅力,在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上一步步前进。
《“小伞兵”和“小刺猬”》是孙幼忱的科学童话处女作,1959年发表于《新少年报》,当时他年仅22岁。从那以后,他坚持科学童话创作,写出众多的作品。
我读了孙幼忱的科学童话,觉得充满诗意,富有儿童情趣,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
孙幼忱的科学童话用儿童语言来写,很有童趣,颇为幽默。以小狒狒巧遇大猩猩的一段为例:
“我是大猩猩。”这只大猴子告诉小狒狒。说完,回过身坐在地上。
小狒狒忍不住笑了。他朝天上看了看,这时不管是大星星,小星星,很亮的星星,黯淡的星星,全没有了,只有一朵朵的白云在蓝天上飘荡。
《“小伞兵”和“小刺猬”》是孙幼忱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1000多字的短小的科学童话,如同一篇散文般优美。
作者给科学童话中的两位主角取了形象化的“外号”:
“秋天,蒲公英妈妈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每人头上长着一撮蓬蓬松松的白绒毛,活像一群‘小伞兵’。”
“小苍耳长得真奇怪,身体小小的,像个枣核,全身长满了尖尖的刺。小伞兵亲热地把他们叫做‘小刺猬’。”
“小伞兵”、“小刺猬”这“外号”,取得十分传神,如同《水浒》中把李逵称为“黑旋风”,把时迁称为“鼓上蚤”,把张顺称为“浪里白条”。“小伞兵”、“小刺猬”同时也是十分贴切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