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推、拖、拉的真义
单单一个推字,就含有许多不同的意义。譬如推进,表示用力使事情展开;推延,表示把事情往后拖延;拖延,表示借故将事情推掉。这些可能对事情的进行有利,也可能成为执行事务的阻碍,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再看拖字,也有很多种解释。譬如拖着,表示用力牵引,不使工作落后;拖延,表示推拖延误时间;拖泥带水,表示工作不爽快,不赶紧办理。这些同样有好的表现,也有不良的倾向。
还有拉字,可以说成拉拢,表示用方法进行连系,使事情紧密而易于完成;也可以说成拉开,表示把事情扯开,不产生关联,因而用不着关心;更可以说成拉忽,表示粗心大意,什么事情都办不好。拉得好,对工作有利;拉得不好,那就对工作不利了。
推、拖、拉原本有好有坏,运用得合理,对事情的进行很有助益;运用得不合理,对事情的开展有阻碍,产生不良的后果。近代中国人,由于受到误导,只看到坏的一面,因此对推拖拉具有负面的评价,这是不正确的观念。
有好处,归于最合理的人;有害处,同样由最合理的人来承担。这种合理的推、拖、拉,才合乎中国人所欢迎的中庸之道,无一事不合理,推、拖、拉到恰到好处,自然大家都喜欢。
第三,推、拖、拉可以降低竞争的气氛,不会伤害感情。中国人太喜欢争,似乎无所不争。而且不争则已,一争就很容易不择手段,非争到你死我活,不肯罢休。先哲有鉴于此,为了保存同胞的性命,也为了降低竞争的温度,这才开发出一种用推、拖、拉来争的“以让代争”模式。推、拖、拉看起来像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争。不过争得比较斯文、柔软而又缓和,对于容易情绪化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一种保平安的做法。
上司交代部属一件新的工作,部属毫不推辞,马上接受。上司就会觉得这位部属的工作负荷太轻,下次再把新的工作交付给他。如果还是不推、不拖、不拉,照样会给他增加新的工作,造成“软土深掘”的症状,对部属十分不利。万一工作做得不好,还会遭人议论:“什么事情都敢承担,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少能耐?”同仁眼中,这样的部属不是马屁精,存心讨好上司;便是爱出风头,为了表现不顾一切,反正都不受欢迎。
稍微推辞一下,一方面表示自己并不是闲得没有事做,专门等新差事;另一方面让上司明白自己不争功劳的态度,以免增加上司的麻烦。然后利用这推辞的短暂时间,仔细想一想,这件新工作,由自己来承担合理吗?会不会引起同仁的不满,会不会处理得不妥当,反而引起同仁的批评?会不会让上司觉得原来自己一直在等待这样的工作,有什么不良的居心?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五节用推、拖、拉来化解问题(2)
推、拖、拉只是做事的一种方式,本身并没有好坏。完全看运用的人,动机是不是良好,方式是不是合理,才能决定效果是不是理想。
思考的结果,若是认为有比自己更为合适的同仁便应该把新工作推给他;如果自己确实比较合适,便可以“当仁不让”,承接下来。不当仁,要礼让,免得做不好害了大家;苟当仁,便不让,再推下去就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大家。
对于那些大家不想承担的工作,只要稍微推辞一下,便可以接受,否则有“存心让上司难堪”的嫌疑,或者变成“抬高自己的身份”,那就更加不好。大家都希望承担的工作,应该多推辞几次,抱着“有人要做,我绝不争取;实在要我做,我才承接下来”的心态,以示君子坦荡荡,并无不良企图。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至于明争暗斗,弄得大家情绪都不好。
推、拖、拉的出发点,仍然是“保护自己”。不引起人家的猜忌,不制造同仁的误解,以免自己成为众人的箭靶,让上司好做事,可以给我做,也可以给别人做,只要合理就好。让同事有面子,至少我推来推去,绝没有“非我不可”的姿态,好像“大家都不行”似的,令人受不了。给同仁面子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途径,而让同仁觉得“不是我争不到,是我让给他的”,好像更有面子。可见推、拖、拉的价值,不容忽视。
中国人最好不要厌恶推、拖、拉,因为舍此之外,找不到更合乎众人需求的方式;中国人也不应该喜欢推、拖、拉,因为推来推去,徒然浪费时间而一事无成,大家都深恶痛绝。中国人必须谨慎地、用心地“以推、拖、拉的方式来化解问题”,惟有圆满化解问题,大家才会觉得推、拖、拉确实可爱。
同样的推、拖、拉,结果可能令人讨厌,也可能令人欣喜。因为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都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当然人人都喜欢。中国人喜欢圆通,却非常痛恨圆滑,同样的推、拖、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所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诚心诚意地用心化解问题,仍然需要推、拖、拉的过程,既省力又减少阻碍,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