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三,水的特性,避高而趋下,丝毫不费气力。中国人善于借力使力,甚至于打人都舍不得花力气。一切讲求当省就省,能省力便轻松一些。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懂得悠闲的民族,像水一样,能不动就不动,能够不费力地向下流,当然会流动。中国人做事,看起来好像不十分认真,实际上是用心而不紧张。用心去做就好了,那么紧张兮兮地做什么?
再说,水避实而击虚。被石头或土地挡住,它就暂时不动,不会猛烈地攻坚。石头有缝,水就有缝便钻,由虚处流过去。土块松动,水也就连带着泥土,一起往下流。遇实即避,有虚便乘,永远不停滞。
中国人一看来势汹汹,大多数会采取暂时躲避的态度,以观后效。对于有实力的集团,自然另眼看待,给予更多的优惠。若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或者经不起试探,马上现出虚弱的体质,那就老实不客气,一切依法办理,甚至还要趁机多要求一些。欺善怕恶和避实击虚,似乎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章管理的思想形态第一节太极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3)
实际的情况是,放眼看去,举国上下都在推、拖、拉,为什么还不敢承认、不肯承认呢?推、拖、拉到合理的地步,一切圆满。但是合理不合理,因各人立场不同,智慧有差异,当然产生不相同的评价。一般人看自己推、拖、拉,总觉得十分合理;看别人推、拖、拉,老认为不合理。孔子希望我们“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不是合乎中国人这种“差别待遇”的需求呢?
太极思想的要旨,在认为“本来就这样”,首先心理上要抱持“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以“怎么样都好”的心情,用头脑仔细想想,然后“看情势”办事。这种自然流行的方式,不产生什么心理压力,才会自得其乐地“顺势行事”,以求身安心乐。
“论关系、讲交情、看情势”是太极思想在管理上的运用,只要一切做到“合理”的地步,有什么不好!凡怕谈关系、怕讲交情、不看情势的人,恐怕是自己心有不正,或者艺有未精所引起的结果。
只要确实掌握“用推、拖、拉来圆满达成任务”,摒弃“以推、拖、拉来推卸责任,满足自己的私欲”,中国式管理,便没有什么值得非议之处。
在学习水那种有缝就钻的特性方面,中国人尤其惟妙惟肖。中国人不违法,也不愿意犯法,大家只是研究法律的漏洞,然后极力去钻。法律拿中国人没辙,就是因为中国人专门喜欢做一些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让执法者找不到处置的依据,而大伤脑筋。
水钻土石的缝,人钻法律的漏洞。水把缝冲大,人更能够把缝扩大。中国人常说善门难开,即是此理。还有,水在平地流动,并没有发出什么声音,但是遇到不平的险阻之地,就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这种不平之鸣,到处都可以得到印证。
中国人喜欢和人家比来比去,凡是自己占便宜,得到更多好处的时候,内心十分舒坦平静,大多不会表现出来。惟恐表露出来,引起他人的不平和抗争,影响到自己既得的权益。以至暗自高兴,却始终不动声色。但是比来比去的结果,发现自己有吃亏的地方,心中不平,马上会反映出来,同样是一种不平之鸣。
中国人的习性像水
人类要求生存,水和空气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一般而言,空气好像到处都有。于是水就成为人类追逐的主要对象。中国人的祖先,绝大多数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的两侧。黄河提供食用水和鱼类食物,成为适宜生存的安身之处,中华文化与黄河的密切关系,使中国人的习性,和“水”十分相像。
首先,黄河河道善于变动。某甲住在河东,忽然黄河改道,变成河西。中国人深知“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原来一切都“不一定”,风水是轮流转动的!
中国人满脑子都是“不一定”,对什么都将信将疑,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看起来反复无常,实际上是随机应变。因为太多的移动、泛滥,使我们深切地体悟到“看着办”的道理。随时随地,看情况办事,不一定呀!
其次,黄河泛滥会酿成水灾。然而“水灾深水利也饶”,有人遭遇灾害,也有人得到好处。几家欢乐几家愁,使我们明白“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的阴阳互补原理,以至得到的时候,不会太高兴;而失去的时候,也不会太伤心。纵使获得大奖,也不致惊喜失措,表现得像神经病患似的,令人觉得好笑。再大的灾难,也能够节哀顺变,很快就恢复正常,准备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