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这回轮到我发力了。
我说:“现在你只有一条路了:最后一搏,参加10月份的数学竞赛,获一个一等奖,赶一趟末班车。”
那时候,数学竞赛已经报名结束,我紧急给他申请了一个指标。最后两个月,这孩子临时调头,完全豁出去钻研数学,果真拿了个北京市一等奖,直接保送北大。
一般人看来,真不可思议。怎么两年没有学数学,两个月就能拿到一等奖呢?因为数理化不分家,物理学得好,对数学的开发是触类旁通的。而且这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参加奥数培训,打下了很好的数学底子。这就是思维的蝴蝶效应。
我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一些学科竞赛。对待竞赛,能进能退。进可以获奖,一等奖高考可以加20分。退呢?获不了奖,或者压根就不竞赛,只培训,你也能受益匪浅。
先记好笔记,回去再好好加工加工。”
我告诉他:“有了这个暑假的挑战,你肯定会比同龄人高出一个层次。这就叫头脑风暴。头脑风暴不是西北风,今天刮一次,后天刮两回。而是短时间内,对一个人的思维,进行一种强刺激,使得他的能力、世界观实现一种提升、一种顿悟。”
1加2加3,一直加到99,等于多少?参加过数学竞赛的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这是一个等差数列,普通高二的学生才能掌握。中超足球联赛进行单循环主客场制,有15支球队,全国一共要赛多少场?懂点奥林匹克数学的孩子也是张口就来,这也是高二的内容。据我了解,我们的小学生理解这些,完全没有问题。
什么是思维品质?一个人的思路是死还是活,是宽还是窄,能不能独立思考。从这一点来讲,适当接触一点竞赛培训对孩子是非常有利的,但为什么现在奥数成了一个灾难了?就是因为大家都把竞赛看得过于功利,我一定要考多少分,要排多少名,得什么奖,好进重点高中。这就变味了。竞赛就是一场思维的体操,孩子从中体验挑战和刺激。以后的学习,他就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漫长的一生中,每个人的命运看似变化莫测。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
俗话说:不知道哪一块云彩能下雨。曾经在竞赛这里多了一些努力和开发,灵感和思维品质悄然得到了提升,将来某一个时刻一定会发生作用。有一天,你突然感觉到,我怎么比别人学得轻松了呢?因为努力必有回报。
1903年,有位怀抱演员梦的男孩,终于获得了在纽约出演话剧《向上,向上》的机会,他的戏份很少,就是与两个怒气冲冲的人争执不休。
结果,话剧反响不够好,剧团转移到一家小剧院去演出。演员的薪水也削减了,男孩的前途一片黯淡。
这是男孩银幕生涯的起点。日后,他成了非常著名的电影明星———帕特·奥布瑞恩。
我有一个学生,名叫程稷,数学一直学得不错。他一上高一,就跟我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我高中三年不再学数学了。”
我说:“你不学也可以,但是你得给我一个理由。你不学怎么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家长的一个基本要求。”
他信心十足:“我高中三年一心一意攻物理,将来高三的时候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只要获一等奖,我就可以保送,不用参加高考了。”
我也不强求:“行!那你试试看吧!”
高中三年,程稷基本上没有学数学,天天鼓捣他的物理,学得也不错。谁知,高二暑假的物理竞赛,他没发挥好,只获了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