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最后的义士 > 第11章

第11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王琚听出来了,自己捅了皇上的痛处,皇上这话里有几分负气的成分。但对于安定朝政这件事,王琚心中有他的一定之规,他不会因皇上不快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他心里也清楚,他们是布衣君臣,还有几分交情可以折算,况且,这种私下的交谈,只要不是当着众大臣的面让皇上下不了台,日后,自己的行为便会被皇上归入诤臣直谏那一类里去。

“依臣之见,此事要早做决断。三省台辅里面,不是太平公主的私人,就是些畏首畏尾的老朽,不足与谋。北门四军之中,太平公主也安插了不少的亲信,只有左万骑可用。然而,此事机密,不到最后发难之时,我们不能将真正目的告知任何一个参予者。”王琚也是个性格执拗的人,他认准了死理。

这正是王琚出身布衣的可贵之处,他觉得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凡事要敢做敢当,尤其是为他的布衣之交的天子谋事,更应该有难一力承当。然而,这个久居下层社会的谋士把此时皇上刚刚建立起来的权威估计得过高了,他不明白,实际的政治斗争与史书上的记载有根本的区别,史书所载的均是匡扶国政的大略,所有勾心斗角,肮脏琐屑却又往往起着关键作用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早已被孔夫子“述而不作”的《春秋》大义省略掉了。

“那么,咱们只能等我那姑母先动手了。”

皇上对王琚的这种使办事人员互不了解,乃至互相猜疑的方法并不满意。如果参与其事的人谁都不知道最终目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但是,皇上又不愿意挫伤王琚的积极性,所以,给他的任务仍是继续监视太平公主,力求准确把握太平公主的动向,以求自己一方可早着先机。

“经你盘问之后,他们二人会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请皇上放心,如今李重焕已经当面对申屠贾交代过了,那人日后听我的安排。对申屠贾来讲,他为我们工作就是对李重焕报恩;而对于李重焕,他也免去了与咱们过多的瓜葛,为他自己留了条后路。”

“哼,他还要留后路!”

“皇上您一向胸襟博大,没有必要对他们要求太多。说句冒犯皇上的话,从太上皇登基到今儿个也不过三年的辰光,朝中的旧臣居多,说他们公忠体国是有些过誉,但他们也都还各守其责。让这些人上个表章,出个对策不难,但是,如果让他抛却妻财子禄,泼出命来为皇上尽忠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拿着我家的奉禄,却首鼠两端,其心可诛!”

王琚此时心中想的却是,如何才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将太平公主激反,让她先动手。这样以来,他才有机会堂而皇之地除掉太平公主,为大唐朝立下不世之功。

也许他们李家的人对于搞政变有些天赋,从太宗皇帝开始便有了这传统,李隆基对此道也是无师自通。

“就是这话,只是,我们谋划的事情关系过大,坦白的讲,又没有把握,与朝中大老们商议,只会自乱阵脚。皇上不会忘了前年将太平公主安置到蒲州的事情吧?”

王琚说到的这件事发生在太上皇景云二年,当时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吏部尚书宋璟和兵部尚书姚崇建议让太子李隆基监国,把位高权重的太平公主安置在蒲州,使她难以把持朝政。太平公主为此大发雌威,朝中的一干大臣也大发议论,认为此举有失孝道。加上太上皇因为只有这一个亲妹妹,又立有辅佐太上皇登基的大功,心中难免不忍。只挤兑得太子李隆基不得不亲自到太上皇面前首报他的两位最忠实的支持者离间姑侄,居心不良,将他们贬为远州刺史。

当时,如果太子处置得当,现在这二人会仍在朝中,太平公主也会有些顾忌。

这是皇上有生以来最丢面子的一件事情,如果不是王琚,换了别人提起此事,丢官便是轻罚了。

尽管如此,皇上听王琚提起前事,面上仍显得十分的难看,便道:“依卿说应当怎么办?”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