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六百人中有大概六十人是非阿拉伯裔,分为三类。车臣人。。。。反塔什干的乌兹别克人。。。。回乌兹别克只有死路一条。还有就是出岔子没运回去的巴基斯坦人,如果回去,他们应该没事的。
剩下的是阿拉伯人。他们不同于塔利班在昆都士剩下来的人,他们是志愿者,不是被逼来的。这些都是极端的狂热分子。所有人都在基地组织的训练营训练过。他们知道如何以狂暴和技巧去战斗。而且他们对生死也不甚关心。他们向安拉所求的只是能让自己干掉几个西方人或西方人的盟友,然后捐身赴死作个殉道的烈士。
Qala堡的构造与西方城堡不同。它很大,有十英亩,包括了开阔地,树木,和单层建筑。整个区域由一道五十呎高的墙围起来,但是两边都是倾斜的,人可以爬上斜坡越过顶上的胸墙。
厚厚的城墙围起一个由军营、仓库、通道组成的迷宫,而迷宫之下,又是地道和洞室组成的另一组迷宫。乌兹别克人仅于十天前才占领它,看来还不知道城堡南端有座塔利班的军火库。而那里正是他们关押俘虏的地方。
俘虏们在昆都士只是下了步枪和RPG,但全没搜身。如果搜一下,抓俘者就会发现人人袍子里都有一两枚手榴弹。俘虏们就是这么运到Qala-i-Jangi的。
塔利班中有两伙非阿富汗人。有阿拉伯人六百。这些人都是效忠于乌萨马·本·拉登,也是由他送来的。他们已经死了三千多人,照美国人来说,如果剩下的也去见安拉,他们美国人才不会掉一滴泪。
还有约两千巴基斯坦人,这些人如果被发现的话伊斯兰堡显然会大为尴尬。911后,巴基斯坦的统治者穆沙拉夫将军无疑面临一个抉择:要么彻底与美国结盟,拿数以十亿计的美金援助;要么继续通过三军情报局支持塔利班以及本·拉登,然后付出直接的代价。他选择了美国。
可三军情报局已有一小支特工队在阿富汗了,而且巴基斯坦志愿者北上支援,与塔利班一道作战的事也不免要暴露。结果一条秘密的空中通道花了足三个晚上,将大部分人撤回了巴基斯坦。
根据另一条暗中的协议,四千多犯人以大价钱卖给了美国和俄国。各取所需,俄国人要走了所有车臣人,作为给塔什干的礼物,他们也要走了所有反塔什干的乌兹别克人。
投降的部队原本有一万四千多人,但这数目在下降。最后,北方联盟掩盖了战争的真相,向媒体公布只有八千战俘。
最初的迹象发生在他们抵达的那个周六晚上。伊兹马特汗在第五辆卡车上听到了百码外的轰隆声。一个阿拉伯人拉响手榴弹,他周围围着几个乌兹别克人,手榴弹把他们全都轰成了肉渣。天黑了,没有灯。杜斯塔姆的人决定明天早上再搜身。他们把俘虏们轰进集中营里,没给吃喝,任他们随便蹲坐地上,四下由精神紧张全副武装的卫兵包围起来。
拂晓时分,搜查开始了。犯人们仍沉浸在战斗带来的疲惫里,听任人将自己的双手反绑在身后。没绳子时,乌兹别克人就用犯人们的头巾。可头巾不是绳子。
犯人们被逐个拉起来搜身。搜出了手枪、手榴弹——还有钱。
下一步已经定好了,五千多人交给乌兹别克人的首领杜斯塔姆将军。他想把他们弄到西边的,弄到希比尔甘——那是他自己的地盘。这些人被塞进集装箱钢柜,没吃没喝,挤在一起仅能立足,(狐狸:以下这几段,我的书上错字好多,似乎丢了点什么,还有的句子认不出来,只好连蒙带猜+一串句号-_-!)。。。。。。运去Qala堡。。。。。。。。
。。。。。。。。。。。。。一些犯人暴狱抢了守卫的武器,现在打起来了。我觉得该去看看。”
。。。。。。。。。。。。。
。。。。。。。无人异议。马丁登上第二辆车,坐到司机旁边。两名陆战队员在他身后,控着大口径机枪。他们向北开了六个小时穿过萨朗关口,直奔本部平原。。。。。。。。。。。
西方媒体向不惮于把事情完全搞错,他们固执地将这些犯人称为“塔利班”。他们。。。。。。实际上,除了偶然错掺进去的六个阿富汗人,这全都是基地组织的败兵。他们本身是为圣战而来阿富汗——为了战斗,为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