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馆长在电话另一头的声音遗憾得有些颤抖:“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一件文物再珍贵,对有些人来讲也仅仅是博物馆里的一件展品,多它一件不多,少它一件也不少。”
“如果你看到这件青铜方壶,你一定会改变想法。”香川道。
“那么我下午过去看一看,但是,我不能向你保证什么。”馆长最后道。
馆长是个老式的知识分子,他说不能保证什么,必定什么也保证不了。不过香川对这件青铜器的前途并不担心,这世间从来便没有过“拿着猪头却找不着庙门”的事,像这件方壶这样造型独特,铸工精美绝伦,文物价值高得没有参考价格的青铜器,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建博物馆梦寐以求的至宝,别说是捐献,就算是他传出话去有这么件东西要卖,必定会让这些博物馆和他们的地方政府抢破了头。
然而,这是一件明显的赃物,卖的事他连想也没想过。不过,捐献奖金却不能不要,因为这可以让威廉少受些损失,而他日后帮威廉补足损失的压力也就会小一些。当然了,捐献之后,给美美开律师事务所的那100万也不能再拖了。
这是个伦理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人们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全球化”应该被准确地称为“全球资本主义”。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的强势国家不惜工本地推行“全球化”,特别是想要把所有非欧洲文化传统的国家拉入到“全球化”进程中来,表面上看来对经济欠发达国家确实有一些实惠,有可见的利益,然而,这终究是个表面现象。即使仅仅从经济上来看,全球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仍然是那些急需开拓新市场,增加新的廉价劳动力的强势国家,随着全球经济的捆绑式生产与捆绑式消费,强者会更强,而弱者非但仍然虚弱,而且会因此失去了旧有的虽然落后却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生存可能。这也就是说,被迫消亡的最先是弱小的和意志不坚定的民族,“全球化”只是一个将多民族多文化的地球向单一文化和统一市场的地球转化的烟幕。
全球化资本和他们的文化工业已经发动了一场全新的,更具威力的殖民运动。
于是,对于民族国家来讲,全球化的大门打开之后,可口可乐和麦当劳来了,诺贝尔文学奖来了,哈利·波特来了,流行音乐和互联网游戏来了,好莱坞的美式英雄与美式伦理来了,强势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不顺从国家的残酷打击透过电视直播来了,后现代哲学与后殖民时代的价值观来了,西方式选举制度产生的领导者身上艺人般的魅力也来了……。
在这种时候,民族国家的唯一生存之道,便是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保存标志着民族文化特征的基本符号,而文物与典籍便是那种可以使民族文化再生的根本性符号。将民族文化符号保留在民族国家之内,这将是我们这一代人最艰难的任务。
不过,他还是希望这件东西能够留在他的博物馆中,等到他七老八十之后,带着孙儿到那里参观,也好有理由在后辈面前炫耀。
他又给威廉打电话,想要把他的决定告诉威廉。这毕竟是两个人的事,威廉拿出那么一大笔资金,最后一无所得不说,甚至可能还要亏上个一两百万,他理应事先跟威廉讲明情由。
威廉的手机关机,再打到店中,伙计们说老板一上午也没露面。
不好!香川在心中暗自叫苦。别是这家伙一见东西到手,便屁股上长尖,坐也坐不住,跑出去找买主去了?他若当真拉来了买主,硬是找他要这件青铜方壶,还真有些麻烦。
经济全球化只是文化全球化的铺垫。秦始皇最先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销天下兵器以铸铜人等等措施,便使得中国人对关东六国的记忆仅限于孔夫子“述而不作”的《春秋》和秦朝统一中国以前便深埋地下的文物了。而这件发生在两千年前的地域性事件,却有可能是日后全球性事件的预演。
历史总是要轮回的,而且规模会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民族国家此时哪怕仅仅采取一个消极的态度,像建造敦煌藏经洞的先人们那样把我们的文化符号深深地埋藏起来,以待日后的再生,也不能因为物质丰富的盲目乐观或受人蛊惑而使民族根本面临时间的剥蚀与强势文化的侵害。
香川越思越想,心中不禁激动起来。他拨通了艺术博物馆馆长的电话,对他简略地叙述了这件青铜方壶的事,并郑重表示了愿意捐献给博物馆的意愿。
馆长是个斯文的老实人,电话中的声音听起来如同遥远的溪流。他道:“你能看中的东西一定不会错,咱们也确实需要一件顶级的青铜器来提高我们在地方博物馆中的地位。然而,我们却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用于收藏的资金,对于顶级青铜器,即使是只有其价值的15%到20%的捐献奖金我们也拿不出来。”
“向政府申请资金不行吗?”香川对钱的事不在行,馆长的婉言相拒把他弄糊涂了。这么珍贵的一件国宝级文物,哪怕是卖掉博物馆的办公大楼也应该买下来,况且,这么大的一座城市,总不会付不出这两三百万的捐献奖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