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分类;但他还认为,所有这些本能或许都是从少数几种基本本能派生出来的,这些基本本能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互相结合或取代.现在他肯定,其中一种基本本能,实际上是性欲(页69)。
但如认为弗洛伊德把人类所有行为都归结为性冲动的话,那是对他的一种粗俗的误解.真实情况是,与过去公认的相比,他大大地扩阔了性欲在人类生活中的范围(页70)。他声称,性本能从儿童出生起就已存在(页71、121)
,并强调性能量或“里比多”
--95
人性七论98
人体大脑结构分为三部分的理论,同柏拉图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这三部分的区分,同他至那时止所用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区分不一样.他现在是把人的心灵或人格由部划分为三大结构系统:本我(伊底)
,它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自我,是指人以外的真实世界,在本我和真实世界之间起媒介作用(页104-105)
;超我,是自我的一个特殊部分,它包括良心、儿童时期学到的社会准则(页137)。
一个人所做的和所说的,没有一样是真正偶然和意外的.每件事原则上都可以追溯到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原因.这看来也许意味着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因为即使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完全自由地甚至强制地进行选择时,弗洛伊德也会说是有一些控制不了的原因在决定我们的选择.在这一方面,他同马克思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两人都说,我们的意识根本不是完全“自由的”和“理性的”
,事实上是由我们并不了解的原因决定的.但不同的是,马克思说这些原因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的和经济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它们是个人的和精神的.由第一点产生的第二个要点是关于无意识(uncon-scious)
精神状态的假设.但我们应当正确地理解无意识这个概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实体,例如对特定经历或特定事实的记忆,我们并非(很幸运!)一直意识到这些记忆,但是一旦必要时就能回忆起来.弗洛伊德把这些称为“前意识”
(preconcious)
(即能变成意识的东西)
超我同本我也有联系,因为它能像一位严格的父亲那样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我;而自我则需要调解本我、超我和外部现实互相冲突的要求.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尽管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而本我中的一切,永远是无意识的(页108)。因此,本我与柏拉图的情欲或欲望成分密切相应.但是自我和超我如何与柏拉图的理性和精神相应的,这一点还不那么清楚.在认识现实这一功能方面,自我似乎同理性是一脉相承的.但对柏拉图来说,理性还有一种道德功能,而弗洛伊德则把这一功能归纳到超我的范围.但在柏拉图描绘的自我厌恶这种情况下,精神因素似乎是在起着道德主义的作用.弗洛伊德人性论的第三个主要特点,是他关于本能或驱动力的理论,或说关于这两者的几种理论,因为这是其学说中变化最多的部分.本能是精神机制中的驱动力,我们大脑中的一切“能量”全都来自这些本能(页110)。
(弗洛伊德是完全按字面意思来使用这种机械或电学语言的,这无疑是受他的科学训练和1895年的《论科学心理学》(Project)一书的影响.)
尽管他认为,人能够将这些数目不确定的本能加以
--96
09人性七论
,而用“无意识”
--94
88人性七论
一词来描述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这种主张认为,人的大脑功能不只是认识意识的东西或能够变成意识的东西,而且包括人一点也不认识的那些东西(页107、43、47)。用一种大家熟悉而又有用的比喻,大脑就像一座冰山,水面上能见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但隐藏在水下的庞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因为无意识在本质上是有能动(dynamic)作用的,也就是说,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譬如,无意识的欲望能使某人对他人,甚至对他自己作出自己也无法合理解释的事情来.弗洛伊德在强调无意识精神实体的存在时,是否在坚持心灵和肉体的二元论,或是心理状态和自然状态的二元论呢?
我认为这是对他的误解.许多哲学家现在都一致认为,在谈到正常的意识(conscious)心理状态(如思想、希望、感情)时,我们并不因此就是在坚持形而上学的二元论.这种心理状态的最终性质是我们每天都要谈到的哲学问题.因此没有理由假设这种状态与无意识心理状态有何分别.弗洛伊德自己接受过生理学训练,他肯定会拒绝任何二元论的说法.他早期曾经试图为他(1895年《论科学心理学》中)提出的心理学理论寻找生理学根据.但是他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不是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页103)。因而他心甘情愿地把这些问题留待将来神经生理学的发展去解决.他毫不怀疑,假设的所有精神实体都有某种生理学基础,尽管这种基础尚未被人们认识.所以他的人性论并非像柏拉图那样的二元人性论.然而,20世纪20年代在弗洛伊德的晚期论文中引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