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151
人性七论541
的祖先慢慢地进化出来.要发生这种进化,只需要自然选择的压力不断对无规则变种引起的变异产生影响就行.完全没有必要像拉马克(Lamarck)
那样,或者像达尔文自己在某些研究阶段那样,来假定那种生物学上不可信的“后天”
(各自学到的)特性的遗传.除了对进化机制作这种十分笼统的论证外,还有非常直接的经验论证据可以证明人与其他动物是由同一祖先而来的.比较解剖学表明,人体同其他脊椎动物的总体格局是相同的——有四肢,每肢有五指,等等.人体胚胎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同各种低等动物的发展阶段很相似.在成人身体内还有这类低等动物的“残余”
--149
人性七论341
态学家认识到,动物的许多行为模式(即那些传统上称之为“本能的”模式)是无法用行为学的方法加以解释的.这类行为的特征是固定的,无论实验时对环境作了多大的改变,这种环境也还是不能改变或消灭这类行为.因此,生态学家便集中研究这些固定的“本能”行为模式,并在着手进行实验研究之前观察了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的“自然”行为.所以,生态学研究的特殊重点是起源于这样一种反行为学的假设∶动物行为的某些最重要方面是先天性的.生态学家是用产生这种动物种类的进化过程,而并非个别动物的过去经历来解释这类行为的.为了说明动物的某种本能行为模式,我们必须弄清这种模式对于那种行为基因具有什么生存价值.因此,与一般的心理学相比,生态学更直接地以进化论作为它的基础.而且当代有关人性的生态学理论,是用人过去的演变进化过程来解释他目前的状态的.因此,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进化论的要点看来是适合的,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任何一种完整的人性论都不能忽视进化论.达尔文(Darwin)并非唯一提出物种是由共同祖先经过逐步趋异进化而成的人,但他的《物种起源》(OriginofSpecies)
(1859年)
一书,却是使科学家和普通人都相信这一理论是真理的经典著作.该书全名是《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在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它有效地概括了该书的主要思想.|Qī-shū-ωǎng|此书是为一般受过教育的人而写的,它用达尔文在此之前20年研究所积累的极丰富的证据证明了这一论点.他在本书中并没有明确地说出本书明显的暗示——即人也是由动物祖先演变而来的.但这种明显的暗示却引起了同当时某些
——如有一根退化的尾巴.我们身体的基本物质组成和化学性质——如消化、血液、基因,同其他哺乳动物身体的组成和化学性质相似.最后还有动物遗体的化石,它们像类人猿,但是比任何现存的类人猿都更像人.因此,证据有力地证明,我们的祖先是动物.尽管详细的进化机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是进化而来的,这一点现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任何真正的人性论都无法对此提出异议.进化论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
--150
41人性七论
神学家的一场有名的争议.达尔文在他后期的著作如1871年的《人的起源》(TheDescentofMan)和1872年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ExpresionoftheEmotionsinManandAnimals)中,明确地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人了.(请看这后一本著作的书名怎样表明了一种生态学的主题.)
达尔文理论,是四种真正经验论命题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演绎.头两种命题是有关遗传学问题的,即认为父母的特点一般容易传给他们的后代.但某一物种的个体之间又存在着相当大的变异.这两种命题显然是经过各种观察得出的,它们被用来有意识地培育各种不同的家畜.但是对这两种真理的理论阐述,直到达尔文之后在,门德尔(Mendel)的基因论中才被发现.(基因可以引起自然变种的变化、基因数目的多少、它们相互作用的模式,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第二种命题中所讲的变异.)
达尔文理论的第三和第四命题是∶物种能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环境资源则不能满足这一增长速度.由这最后两种事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种子、卵子或幼苗能达到成熟阶段.简言之,存在着生存竞争,这种竞争主要在同一物种的成员之间进行.因此,从这种竞争出发,从同一物种内部的变异这一事实出发,我们可以演绎出这样的结论∶有某些个体(即在特定环境中具备最“有利”特性的那些个体)生存的时间最长.它们有最大的可能留下后代;因此根据第一种遗传的论据,它们的特性将会遗传下去,而那些不利的特性就会死亡.因此,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某一种群的动物的典型特征就会发生变化.经过漫长的各个地质时期和环境的千变万化,不同的物种就会从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