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人性七论161
的各种形而上学的和方法论的背景假设上(这一点我在“宇宙论”
这一包罗万象的标题下已作了简要的概括)。
在这最后一章里,我要指明我们讨论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弄清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我已经选择了一些著作,在本章末尾的附注中将会提到)。
。七种人性论有相容之处吗?。对立的理论,可以互补不足吗?。你将选择哪种人生观?。…………………
--166
061人性七论
10
对进一步探讨的一些建议
自本章发表以来,又出现了一门“社会生物学”
,见E.O.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ogy∶TheNewSynthesis)
,哈佛大学出版社,1975年.尤其是他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的最后一章“论人”和他的《论人性》(OnHumanNature)
,哈佛大学出版社,1978年.对于这种有争议的理论的一种哲学上的见解,见M.鲁斯(M.Ruse)
的《社会生物学∶感觉或非感觉》(Sociobiology∶SenseorNon-sense?)
如果读者期望本书结束时能提出一些有关人性的全面真理,那就会感到失望.我无法提出第8种史蒂文森“理论”
,而只是想请大家沿着不同方向作进一步的探讨.尽管在我们看来,这七种理论恰如七名争取我们信奉的竞争者,但它们却并非在每一方面都互不相容的.除非我们完全信奉一种思想框架,即我们在第2章中讨论过的完全信奉那种“封闭体系”
,否则我们都会发现,每种理论都强调了(尽管也许是过分强调)
人性全部真理的不同方面.每种见解都对我们了解自己和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作出了某种积极的贡献.例如,在文化和个人性格的形成方面,既容纳马克思主义之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接受生物学之先天因素(也许是弗洛伊德所提的那种因素)的影响,这在原则上并不困难.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对立的理论视作互补不足,而非互相抵消的说法.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之间有着一些重要的分歧.这既表现在它们关于人性的具体主张上,也表现在它们所作
--167
,多德雷赫特,1979年.
--164
结第三部分论D10。对进一步探讨的一些建议
--165
10对进一步探讨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