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554
—235—王首道文集
放.东北局决定抽调400名干部由陈云率领担任接收工作.他们很快就总结出《接收沈阳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保留原有的生产管理机构,留用旧有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以尽快恢复生产.这个《经验》后来由中央转发给各中央局和前委.恢复工业生产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正确对待私人工商业.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时候,政府就明确规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提出对于私人企业,须尽力解决好劳资关系,凡是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和解决人民需求的,就应给以各种帮助,让其发展.如对各地的火磨、烧锅、油坊,我们都继续供应原料保证生产,既满足了军民需要,又增加了财政收入.由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指导方针,东北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例如,鸡西、蛟河、通化、赛马等各主要煤矿,1946年就生产原煤74万吨,1947年增加到235万吨.其他主要工业品生产也都大幅度地增长.若以1946年产量为10,到1947年,纸为14,橡胶为565,纺织为196。
国营工厂的工人,1946年有1300余人,1947年增加到5万余人.1949年政府发放国营工业贷款25亿元,使原煤、发电、纸张、纺织品、木村的生产成倍增长.国营工厂职工人数增加到12万余人.在恢复工农业生产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交通事业,同样也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我们刚进入东北时,铁路线均为苏军掌握,而且有些已经残破不全.当国民党进入东北、我军撤出沈阳时,由于运输工具极缺,使得大量物资白白丢弃.从此,我们十分重视交通问题,各部队均装备有汽
东北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粮食非常缺乏.日伪政权为了本身的需要,实行“粮谷出荷”
、“粮食配给”
,好粮好米全部充作“军用”
,一般群众吃大米白面就成为“经济犯”
,只能以“混合面”
、橡子面、豆饼等充饥.因此,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已成为人民政府的当务之急.我们通过分配敌伪土地、减租减息,逐步提高农民的生产情绪.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当时我们的口号是“生产发财,四季发财,贫者变富,富者更富”
,这充分反映了翻身农民力求劳动致富的迫切愿望.原来粮食极缺的问题,土改后不仅不成问题,而且粮食有些富余.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不仅保证了军需民用,支援了战争,而且为最后接管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准备了充足的物资.东北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当时我党唯一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现代大工业基础的根据地.但是,经过战争的摧残和敌人的有意破坏,几乎所有的工厂矿山都陷于瘫痪,设备残缺,人员流散,电厂停电,煤矿停产,交通中断,给各方面造成极为严重的困难.特别是煤炭生产,牵动全局,亟待解决.为此,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同志纷纷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进车间、下矿井,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与一些同志曾到鸡西、鹤岗等煤矿做过详细调查.记得我到二道河子金矿时,那里的砂金矿竖井设备简陋,因流砂为害有随时坍塌的危险.我们下到井里去看,基层同志就为我们的安全担心.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我们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发动工人群众,一是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了发动工人
--553
东北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及财政经济工作—135—
群众,对那些依仗敌伪势力骑在工人头上作威作福的汉奸走狗和封建把头,我们坚决展开斗争,并具体解决工人生产、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使他们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企业的主人.工人们有了生活保证,很快提高了觉悟,生产积极性高涨.更困难的是如何做好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的团结教育工作.我们一方面要做技术人员的思想工作,一方面还要帮助克服干部中存在的“左”的情绪.当时,技术人才奇缺,因此我们在北满还接收了100多名日本专家.对这些人要设法消除他们的顾虑,动员他们积极为我们工作,这也很不容易.许多同志都曾登门到户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邀请他们开座谈会,并到大连挨门挨户地做他们家属的工作,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由于我们工作中的某些缺点,这方面也发生过一些问题.例如,在民主改革中,有的企业把一些没有多大劣迹、在工人中尚有一定影响的把头乃至一般职员,不加区别地触动了一下,以致影响许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后来很快加以纠正,群众都很满意.所以,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原有的技术人员乃至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是尽快稳定形势、恢复生产的重要环节,实际上也是进一步管好企业、发展生产的基础.根据这种情况,陈云起草了《正确处理新接收企业中的职员问题》,它成为我们接收工矿企业应循的准则.以后我们在接收沈阳等大工业城市时,都暂时地保留了旧有的企业管理机构,接收秩序就很好,凭着一本旧的电话簿就可以同许多单位进行联系,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沈阳在我们进城的次日,电厂就恢复发电,其他企业在接收过程中也未受什么损失.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大中城市成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