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神来之笔
易向师将他的想法对钱锦松一说,钱锦松却笑着摇头:“夏想还是留在地方上好,他有理论是好事,但他更适合做具体工作。在地方上,才更好发挥他的才能,才能为百姓做实事。”
易向师一想也是,也就没再勉强,转而告诉吴才江,想抽时间和夏想见个面,当面谈一谈,吴才江一口答应下来。但易向师没有料到,燕省的领导层中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争论非常激烈。叶石生含蓄地表示反对,范睿恒谨慎乐观地表示支持,马万正基本是中立,崔向却持强烈支持的态度,宋朝度也是大力赞成。其他常委有反对有赞成,还有中立。总之,基本是僵持的局面,一半对一半。
见此情景,视察团对燕省的兴趣反而更大了,会一直开个没完,上午开了,下午还要开。易向师抽不出时间见夏想,就让吴才江转达了一下他的意思。
吴才江对夏想的惊讶很满意,点头说道:“当然,你想入易向师的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知道你的才能,是钱锦松说出的。关于劝说单城市和宝市成为试点城市的事情,钱锦松已经向易部长私下里透露了……”
吴才江似笑非笑地看着夏想。以一个处级干部的身份,劝动了两个地级市主动去申请试点城市,可以说,不仅得到了众人的赏识,还给省里分了忧。叶石生听说后,也会对他另看一眼。
夏想,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年轻人,能够从极其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敏锐地发现非常巧妙的支点,然后只需要轻轻一撬,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简直就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吴才江生平很少佩服人,今天当他见到易向师一脸喜悦,向他说出了夏想在幕后推动的内情之后,竟然忍不住拍手叫好。
连易向师对夏想的做法也是大加赞叹。
易向师对燕省的情况也作过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平衡和妥协,只能是由试点城市开始,慢慢推广,不可能一步到位。同时,易向师也清楚,实际上不管夏想是不是劝动单城市和宝市主动申请,最后也基本上是先找两个试点城市推广。但夏想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被动不如主动,消极不如积极。
到了楼下,夏想见吴才江一个人背着手,正若无其事地在院中看风景。他作为随访人员,也太有闲了吧?
吴才江一见夏想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来散心的,不是工作来的。此次视察没有教育方面的议题,所以我很闲,就来看看你,顺便找你聊聊天。”
夏想无奈:“办公厅的命令是,所有处长以上干部,必须随时候命。您有闲,我可得上班。”
要不是吴才江是连若菡亲叔叔,夏想才不敢以这种口气和副部长说话。
吴才江不以为然地说道:“你也知道官场上的事情,往往都是小题大做。行了,别当真了,我有事找你,跟我出去一趟。”
主动出面申请,不但可以得到为省里解忧的印象分,还能让京城领导记住两个城市的党政负责人的名字,对他们高看一眼,并且也会经常关注两个城市的发展,说不定有合适的项目,还会照顾。主动和被动一字之差,待遇却有天渊之别。
而且,因为夏想的从中说合,他的名字必定在省里挂号。试想,一个处级干部,竟然有敏锐的超前眼光,而且还能说服两大地级市的党政领导,不但证明他有才能有口才,还表明了他有人脉有关系,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易向师暗暗称赞夏想确实有独到的眼光。
如果没有钱锦松向易向师透露夏想为单城市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想法,只凭夏想从中协调的手段,易向师会认为夏想只是一个政治投机客,未必会有商业的眼光。但钱锦松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夏想为单城市的发展提出的两条思路,就不得不让易向师大吃一惊了。仔细分析之后,更是震惊莫名,为夏想的奇思妙想赞不绝口。
由此,易向师再一次仔细研究了夏想的履历,才发现,他以前就有许多次成功招商引资的先例,而且次次都是眼光准确。时至今日,他在坝县时引进的项目还在赢利,而且前景还很广阔。同样,在安县时引进的项目也非常不错,景区的扩建,度假村的兴建,还有犹如神来之笔的连接三石和三水风景的山水路,处处体现出先人一步的眼光和水准。
易向师还真动了要调夏想到外经贸部的心思,觉得以他的才能,综观国内各省经济形式,做高屋建瓴的理论研究工作再合适不过。如果再到社科院跟一些经济专家学习两年的理论基础,说不定以后有望将他培养成为技术型的副部长。
吴才江发话了,他又是副部长的身份,夏想也不敢不从命。他打电话给杨天客,告诉他自己要陪吴部长,有事直接打他手机。该交代的必须要交代一下,上级问起,下属也好回答,同时也是显示出对杨天客的尊重。
杨天客连连说好,还说让夏想尽管放心,有小问题他都顶着,除非有大事,他不会不麻烦夏处长,还是陪好吴部长要紧。
二人出了省委大院,来到旁边的咖啡厅,吴才江笑道:“燕市的茶馆太少,算了,就到咖啡厅坐坐,图个清静。”
坐下之后,各自要了一杯咖啡,吴才江也就开门见山地说出了来意:“易部长对你很满意。”
夏想一惊:“我可没有那么大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