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姜还是老的辣
高海是陈风的亲信,高海进入了常委会,陈风在政府班子的分量就大了许多,等于陈风直接在他身边打进了钉子。好厉害的手段,削弱了付先锋,盯紧了他。实力此消彼长之下,陈风不但是***,他身边团结的常委又最多——方进江、李丁山、薄厚发和高海,依然是三支力量之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支。
胡增周也不知在小区之中转了多久,紧锁的眉头一直没有舒展开来。他偶尔一抬头,才发现月沉西天,不由摇头一笑,都半夜了?原来思索问题时,时间过得这么快。
陈风,还是比他想象中强大许多,手腕也高明许多。胡增周不是没有听到传闻,也知道何江华事件的背后,有夏想的影子在内。夏想呀夏想,一想到夏想,胡增周就揉了揉额头,缓解一下不可遏制的头疼,心中却隐隐有了一丝担忧,夏想如果因为此事而记恨他,以后和陈风联手对付他的话,他该如何应付?
不管是不是摸得着头脑,胡增周在陈风妥协、常委会迅速通过夏想的任命之后,就隐隐察觉到了不对,究竟是哪里不对,他一时还辨不清方向。
其实他也想主动打一个电话,向夏想说明一下苦衷,但一来认为有点太失身份,犯不着向一个副厅级下属低头,二来也有暂时和夏想划清界限的想法。他不比陈风有省里的支持,他也知道陈风在京城的人脉比他的强硬。他最大的依仗就是京城中那位欣赏他的书法的领导,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只有他努力做出了让领导满意的事情,他才有前进一步的可能。
同时他最大的考虑就是夏想既然得罪了连这位领导也要让三分的人物,基本上等于自绝了前途。就算能顺利上任下马区区长,能不能干得长,干完一届之后还有没有升迁的可能,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他本来就根基不稳,更不想因为和夏想来往过密而受到牵连。
但他也多少感觉愧对夏想,犹豫了很久,几次拿起电话又放下,最终还是没有拨出那个熟悉的号码。
下马区的任命完全通过之后,省里和市里都进入了短暂的平稳期。胡增周乘机拉拢了几名中间摇摆的常委,和几人一拍即合。
胡增周在真心为夏想可惜之余,还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谁知京城的第二波压力来得快,去得更快,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让胡增周惊讶得不知所以,不明白到底在事件背后发生了什么,更不清楚是谁在幕后出手帮了夏想!
按照胡增周的想法,出手要拿下夏想的人不管是谁,肯定是顶级的人物之一,否则也请不动他的身后之人直接出面向他施压。但不管是谁,他惹不起,夏想惹不起,就意味着事情只能有一个结果,夏想无路可走,只有死路一条。
只是突然之间两波压力都化解于无形之中,胡增周不敢也不愿相信是夏想自己的力量,也不认为是夏想撬动了哪一层关系。第一波压力来临之后,叶石生和梅升平的联袂视察,胡增周认为是陈风请来壮威的,和夏想无关。
而叶石生和梅升平也是从稳定大局的角度考虑,不允许在燕市出现书记控制不了局面的情况发生。
也是,几人以前是中间派,现在因为上一次在常委会上落了陈风的面子,肯定会被陈风记恨,与其如此,还不如早作打算,重新站队。胡市长好歹也是二号人物,紧密团结在胡市长的周围,也算是傍了大树好乘凉。
应该说胡增周的拉拢计划进展得非常顺利,短短时间内,在他周围就团结了三名常委。在燕市的十三名常委中,在三分天下的势力之下,连同他在内一共四个人发出同一个声音的话,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胡增周不免暗中沾沾自喜,心想关键的一步看来是走对了。果然是权势险中求,火中取栗虽然容易烧伤手,但成功之后的喜悦还是非常受用的。
只不过胡增周的喜悦还没有维持几天,就突然出现了何江华事件!
何江华事件给胡增周带来的沉重打击,一点也不比付先锋少。尽管何江华并不是他的人,但陈风事先根本没有和他商量,只在何江华事发之后,就高海递进进入常委会一事征求了一下他的意见。他还没有来得及明确地表明态度,省委常委会就已经通过了决议。
自始至终,胡增周从来没有想过夏想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他做出了今天的判断,完全在于他错误地估计了夏想的能量和影响力!
当然也不能全怪胡增周,一是夏想没有向胡增周说明吴家家事的来龙去脉,二是夏想的许多隐藏的关系,胡增周并不清楚,也无从得知。
然而事情的发展,再一次出乎了胡增周的预料!
虽然胡增周对陈风毫不动摇地维护夏想十分不解,认为陈风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夏想而得罪上头,不值。但他也坚定地相信,就算叶石生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出面维护陈风的权威,也不过是权宜之举,不用多久,只要上头再施加压力,叶石生肯定还会妥协。只是形势变化之快,颇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叶石生和梅升平高调力挺陈风,陈风却突然迅速妥协,接受了他提出的让夏想转任区长的建议,在所有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际,已经尘埃落定。
胡增周感觉以他的政治智慧,有些跟不上节奏了。到底在背后发生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怎么会一时高昂,一时低调,让人摸不到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