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我以为,有十个问题,对认识、分析、评价林彪其人甚为关键。下面按时间顺序,依次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1.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如果稍微公道一点,就应该承认:起码,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置身政坛第一线之前,林彪的革命资历是不容置疑的。诗人郭小川说:“几十年来我从未听说他在历史上犯过什么错误,从未听过有人说他做过坏事。”并认为林彪分析问题很厉害,一针见血,具有大军事家指挥若定的气派。
1.庐山的问题还没有完。
2.上纲比以前更高。
3.矛头指向林彪。
当天上午,李作鹏陪外宾回到北京。傍晚,他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黄永胜和邱会作。晚上,黄电告叶群。差不多与此同时,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顾同舟也将类似消息密报周宇驰、林立果。
此后一周之内发生的事,离奇变幻,波诡云谲。在有关史料解密、核心仅存人物(如汪东兴、李文普、李德生等)打消顾虑打开金口讲真话前,甚难尽得其实。
真所谓人心丧尽,极端孤立。眼看翻船在所不免。关键时刻,毛泽东赤膊上阵,亲自出马,为张说话,稳林击陈,挽狂澜于既倒,扭转乾坤。毛林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矛盾已经表面化。
毛泽东雄才大略,叱诧风云;而又一意孤行,唯我独尊。林彪巨大的威望、超高的人气让他悄然心惊。作为一个自诩为“马克思加秦始皇”的现代独裁者,他不容许出现任何有可能对自己权力与地位形成挑战的团体或是个人。其实在这时,林总的命运就已经大致确定。可惜政治家林彪见不及此。
在毛泽东咄咄逼人的组合拳攻势下,林彪几乎无所作为。又好象在以不变应万变,静候尘埃落定。他呆在北戴河休养。
其子林立果则不然。小伙子雄心勃勃,初生牛犊不怕虎。
庐山会议后,林立果得出结论:“这些老总们(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总后勤部长邱会作)政治水平底,平时不学习,到时胸无成竹,没有一个通盘,指挥军事战役可以,指挥政治战役不可以。说明了一点,今后的政治斗争不能靠他们的领导,真正的领导权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可以确知的是:1971年9月13日凌晨3时许,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全部遇难。
这是现场勘定后对遇难后的林总的描述:
“五号尸体:衣服全部烧光,头皮有绽裂,鼻烧焦,眉烧光,眼睛成黑洞,右门牙至犬齿摔掉,舌头烧黑,左眼内角至鼻梁间有一伤痕,胫骨炸断,体形瘦小,秃顶,有皱纹。”
爆炸声惊天动地。火光如血,映红了沉沉黑幕。
十.十大关键性问题
林立果十分自负,目空一切。不知他看不起的这些老总包不包括林总----他老爸----在内?
林立果开始拼凑力量,组织“联合舰队”。主要斗争目标是毛泽东、江青、张春桥。
毛先扳倒陈伯达。罗织罪名,“批陈整风”。接着向军委办事组的黄吴叶李邱五员大将步步进逼,逼他们不断检讨,使他们威信扫地,自顾不暇。并新加进一些人,分其权势。进而改组了最为重要、处于腹心之地的北京军区。被认为与林接近的司令员郑维山、政委李雪峰都被免职,换上毛信得过的李德生、谢富治。外松内紧,环环相扣。
1971年8月14日至9月12日,毛泽东外出视察,“周游列国”。其实是向各地军政大员吹风,为打倒林彪作准备。他说:“对路线问题,原则问题,我是抓住不放的。重大原则问题,我是不让步的。庐山会议以后,我采取了三种办法,一个是甩石头,一个是掺沙子,一个是挖墙角。”在一些文件上加上批判陈伯达等人的批语,是味“甩石头”;军委办事组增加一些人,是谓“掺沙子”;改组北京军区,是谓“挖墙角”。一个领袖居然采取这种方式算计自己的副手,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不搞团结搞分裂,不光明正大,而是搞阴谋诡计,直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就我所知,实为仅见。
9月6日,陪同外国军事代表团到武汉访问的李作鹏,从武汉军区政委刘丰口中获知被毛泽东严令不得外传的谈话内容。毛严苛无情的态度令李震惊。精明的李作鹏很快形成3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