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由于杨成武部西攻绥远,傅作义果然派第35军等部回援;出援锦州,则只从第62军、第92军等部各抽一个师计4个师敷衍了事,力量大为缩水,严重不足。东北剿总方面,卫立煌根本反对出援,参谋总长顾祝同亲临指挥也没用。蒋介石亲自出马,才使得廖耀湘部勉强出发。但早已贻误军机。
在淮海战役阵亡的国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曾沉痛地对部下说:“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
3.长征途中,写信要求毛泽东将前敌指挥权交给彭德怀
性质同1。毛泽东自己都毫不在意。只是刮了刮林彪的鼻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完全是一副家人父子的模样。
4.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陪同周恩来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曾多次与蒋介石单独策划于密室。
诛心之论。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5.战锦方为大问题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9.13事件后,林总由第二号神摇身一变成为第一号鬼。元老们也都做了一回事后诸葛亮,奉旨揭发批斗。
陈毅元帅爆料:“一九二九年彭德怀从井冈山突围出来在余都同主席会师后,主席仍让彭德怀回井冈山恢复工作。随后四军部队到达瑞金,主席观察全国形势,认为江西的形势最为成熟,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林贼很羡慕彭德怀到处打游击,反对主席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认为不能说全国和江西革命形势很快就会到来,说是江西福建的老百姓不愿当兵。林贼消极悲观,很怕敌人尾追,主张分散打游击。主席一直耐心对他进行教育。四军九次大会后,主席给他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封长信,批评了他的消极悲观,对革命丧失信心的错误思想。”
那么,“一年争取江西”成功了吗?
众所周知的是,4、5年后,中央红军放弃赣南、闽西根据地,被迫长征。
其实,在此前后,曾大力反对毛泽东的,正是朱德、陈毅、刘安恭。毛一度被免职,处境狼狈。而毛最坚定有力的支持者,不是别人,乃是林彪。这给了困境中的毛极大的帮助和安慰。这也是毛长期对林特别信任、喜爱、重用的原因之一。
辽沈战役,先攻下锦州,关门打狗,最为有利,不待智者可知。毛泽东对此可谓三令五申,强调再四。
确实,酝酿南下攻锦前,林彪迟迟下不了决心。他的顾虑主要是:缺粮缺油,汽车只带了南下单程的汽油;怕傅作义派重兵由关内北上援锦,与沈阳的卫立煌分进合击;万一锦州攻不下,大量汽车、坦克、重炮就无法撤出,进退失据。
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这种担心是有根据的。傅作义部不久前就曾到东北出过一次风头,打通了一度中断的北宁线,东野吃了点亏。所以林彪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进行锦州战役的前提条件:须以华北方面的杨成武第三兵团佯攻傅的老巢绥远,吸引傅派兵回援,俾使锦州开战时傅无法或无足够力量援锦。事实上,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一建议。这点以往常常为人所忽视。
根据国民政府国防部的作战计划,锦州大战在即,华北剿总须以第13军、第16军、第35军(傅自己的主力部队)、第94军全部4个军12个师约13万人会同在锦西、葫芦岛的第54军、新5军、第39军等部,组成东进兵团,全力支援锦州;锦州范汉杰部坚守待援;廖耀湘率第九兵团(辖新1军、新6军、新3军、第52军、第71军、第49军)组成西进兵团,自沈阳向锦州攻击前进,切断东野的后路,与华北部队包围歼灭东野主力。这正是林彪最担心出现的情况。
毛、林在这里只是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不同,进行探讨而已。从信中看,毛对林完全是关心、爱护、开导的语气,纯属良性互动。林的行为,公开、正派、敢于亮出自己真实观点,无可挑剔。这其实是庐山会议前数十年间林总的一贯作风。黄克诚大将晚年对这桩公案有过十分剀切的论述,大家不妨参看。
说点题外话。胡适一直认为共产党人文章写得最好的,得数毛泽东。此论甚是。谓予不信,请看毛致林信件的结尾:
......我所说的中共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2.论短促突击
一种战术讨论而已。没有什么不妥。将此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挂钩,不是无知,就是偏见。蒋介石当时已平息内争,统一军政,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红军。在敌强我弱力量过于悬殊的态势下,长征在所难免。林彪向来是游击战与运动战并重的。另据李德回忆录称,<<论短促突击>>一文是他约请林彪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