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73章

第73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敲这等文字,令人非常压抑。打住。

我想:日后的史学大师们,会为林总写下怎样的传记和赞语呢?可以与一样蒙受千古奇冤的千古名将韩、岳二公相媲美吗?

万.虽万千人吾往矣

很喜欢孟夫子这句话。以为它与苏东坡的诗“万人如海一身藏”异曲同工,非常人所能道。

原文作“虽千万人,吾往矣”。金庸借用为词句作为<<天龙八部>>回目,出于平仄需要,将千、万移位。这样音节上更为铿锵。将错就错吧。那是写乔峰的章回。荡气回肠,血脉喷张。我看金庸,亦如小马过河,不排斥,也不痴迷。<<笑傲江湖>>、<<鹿鼎记>>和<<天龙八部>>是看完了并且还认为比较不错的几部。最喜欢<<笑傲江湖>>(但是李亚鹏......还是不说这个罢)。梁某以为任我行、东方不败、向问天分别是在影射毛泽东、林彪、周恩来。

这么些年,党和政府对他们是很不公平、很不应该的。如果惟一依然健在的李作鹏中将能亲自看到这一天,将具有特别意义。

3.林立果等联合舰队成员按当时来看,犯有罪行。但现在看来,究竟如何评价,可以从长计议。

4.1981年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一案,是十足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应予撤销。林彪等人才是江青一伙的拦路虎和死对头。邱会作翻船前曾经叹息:没我们几个在前面挡着,他们以后会把矛头直接指向总理,总理会更困难,国家的事情更不好办了。事实完全证明了邱中将的先见之明。在政治上比林总更为成熟老练的周恩来,深明对毛“只可顺守,不可逆取”的道理,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但有人丧心病狂,不准身患癌症的周及时动手术,终于未能顺守成功。总理当年为林总的惊天一恸,是多年委屈、压抑的一次瞬时爆发,“既伤逝者,行自念也”。几十年来,他与林总一直关系良好。对林总的结局,周有种“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内疚感。但那种认为毛、周联手置林于死的说法是缺少根据、不负责任的。毛本人也未必就想整死林彪。邓谓毛:谁不听话他就整谁;整到何种地步,他还是有所考虑的。

故意将林、江搅为一团反敌为友,完全是为了开脱毛泽东。于是,十年前就死于非命的林总又被当成替罪羊和垃圾桶,什么坏事都往他身上推,什么脏水都往他身上泼,罔顾起码的事实与道德。清高淡泊、私德几乎无可挑剔的林总,被描绘成一个罪大恶极一无是处的小丑:不看书,不看报,不会打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这成为当年东野的旋风部队(3纵)司令韩先楚上将生平两大恨之一,一想起来就感到痛心疾首。这难道只是林总一个人的耻辱?这难道只令韩上将一个人愤怒?

难怪孔门高足子贡要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5.高饶一案应予实事求是的平反。

所谓十次路线斗争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张国焘、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林彪,其实都是党的干才,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没有一个人有罪。当然,错误是有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夸大其辞,甚至罗织罪名,都是当年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强调民主与法制的现代社会,这种做法自然遭到唾弃。但旧帐应该清算,应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唯一无须翻案的是四人帮。这几个家伙恶贯满盈,罪有应得。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但客观说一句: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只不过是替罪羊,可恨之余,也不无可怜。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末尾,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李慈铭说:“此史公微文,谓韩信至愚,必不至此也。”李笠批注:“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而朱轼在<<历代名臣传.岳飞传>>的结尾写道:“飞以韩、白之才,而忠孝出于天性,谦恭不伐,忧国勤民,可谓大臣也已。恢复之志虽不遂,然平生大功,亦莫之与敌。宋初南渡,溃裂分散,不可为国,飞始复建康以扃北户,取襄阳以遏上流,平群盗以清根本,又设间废刘豫以除心腹之害。微飞,则诸将不能独当,虽欲限江淮而守之,恐未能也。至于襄阳,飞所自营置,终宋之世,以为强藩,宁、理之后,视襄阳为存亡。宋之有是人也,而使之至此,可悲也夫!”

陈寅恪先生诗云:是非谁定千秋史?哀乐终伤百岁身。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