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这是一位真正的高手。阎执意要打。但事实证明,徐的判断完全正确。难怪他后来被老蒋网罗过去,先后出任军令部长(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军训部长白崇禧平起平坐)、国防部长等要职,极为倚重。
跟徐永昌比,黄吴李邱几员大将的见识就远为逊色。也难怪林立果瞧不起这几个大老粗了。
我想,作为常胜将军和毛氏心腹,林总的经历一直比较顺,没经过多少坎坷、挫折的磨练;心气又极高;一旦被无端指责,自尊心受损,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不稍顾惜一切。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林彪的老首长叶挺将军说:“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林总坚决不向毛低头,坚决不作检讨,保持了人格尊严,让毛尝到了一丝挫败的滋味。最后,用一家人的鲜血和生命,与专制体制决裂,惊醒了一代青年,宣告了文革乌托邦的破产。迫使毛不得不调整政策,改善了一部分人的命运,使国家前途出现转机。如果我们可以原谅周公、邓公甚至老毛一些未必出于本愿的表现;我不知道,又有什么理由去奢求林总呢?
我有一位朋友,是当地名医。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林能甘于寂寞,安心养病,坐享其成就好了。
我倒也是这样想的。你看陈云,1976年后不就成了元老中的元老,牛得很嘛。林总尚在的话,谁敢托大?!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席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你,破例一再登门拜访,批评你“有暮气”,希望你“多活20年”,亲书条幅鼓励你“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碰到麻烦,眼巴巴指望你来救驾.....如果这一切你都不管不顾,是不是又太不识抬举、不近人情了呢?
林总容易吗?他能怎样做?这是不是逼上梁山呢?高明有以教我。
又有一种看法是:九大前后,因为国内外形势特殊,军方地位凸出。这是一种非常态。但林对此认识不足,反而开足马力,向前狂奔,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直取毛的心肝宝贝张春桥,这虽然令人钦佩,但政治上不很明智,不大可取。9.13事件前,跟毛作个深刻一点的检讨,没准就过去了,大家都作,你也作那么一个,又有什么呢?邓不就是会作检讨和保证,才得以东山再起?毛虽然明知邓“这个人是不老实的,一贯很不老实的,说什么‘永不翻案’,靠不住啊”;但左右不过就那几棵葱,还不是得起复重用?搞政治,是不能顾脸面、争意气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作为政治家,林彪确实不够成熟。面皮太薄,个性太强,能入而不能出,能伸而不能屈。另外,他身体不好,性格也太不活跃,知识和思想都有其局限。
有比较才有鉴别。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比照。
功名鼎盛时期的曾文正公,头脑并未发热。他致信曾老九:“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退让几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他预料到攻克天京会成为他与清廷关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可能会出现某种政治上的危机。攻陷天京后,曾老大并不兴奋,而是绕室彷徨,彻夜不眠。终于痛下决心,自剪羽翼,裁减湘军,以释朝廷疑虑;同时不顾老九的强烈不满,让他开缺回乡调理,以避开舆论锋芒,解除慈禧太后心病。文正公毕竟老谋深算。此招果然效果良好,一切ok.
跟曾国藩比,林彪政治上就显得明显小儿科。
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时任河北省主席的晋系首席大将徐永昌,应阎锡山之召,回太原密议联冯讨蒋。会前,炮兵司令周玳问徐的意见。徐明确表示反对。他说:“对国家说来,刚刚打完仗,不应再打了。对总司令(指阎)说来,也不利于打仗。第一,不打仗,人们都来捧他,他是爷爷;如果打起来,一定都要向他要东西,他又很吝啬,哪能满足这些人的欲望,他就成了孙子了。第二,冯玉祥这人,......不管亲疏,都会遭到他的暗算。以前,多少人吃过他的亏。......现在和冯一同打蒋,哪能可靠?在作战的紧要关头,说不定冯又出什么新花样,我们倒蒋不成,反而会吃大亏。至于李(宗仁)、白(崇禧),相隔很远,他们是不是能打到武汉,颇成问题。韩复榘、石友三多行不义,再过二三年,在社会上就没有这两人的声音了。唐生智毫无实力。刘文辉的川军,从来就没有出来过。刘珍年、白宝山等,都是骗钱的,更是靠不住。如果打起来,这个重担子就全要由咱们挑起来,你看这个仗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