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林彪的军政才能,在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林彪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短短不到两年半时间,就完全逆转了形势,实现了原本接近破灭的“独霸东北”的梦想。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歼灭了东北国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成为一支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地区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强大后方,毛泽东已经真正具备了最后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资本和经济实力。
甚至连中共领袖们,也未免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毛泽东乐不可支地对大家说:现在,林彪可是壮得很哟。随即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表。
1948年23日,东野主力84万人分三路入关。
接着是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歼灭李宗仁白崇禧桂系主力)。海南战役。万里远征,所向披靡,把红旗从白山黑水一直插到了天涯海角。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高华教授写道:“林彪于1943年7月与周恩来等一行从重庆返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特别关照,毛嘱林彪休息,林彪只是挂名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并不具体过问党校的具体工作(此时延安除整风、审干外,没有任何紧急工作)。林彪在延安对康生一直保持距离,对审干、抢救持沉默态度,完全置身于运动之外。”
这其实是林的一贯作风。
八年抗战,终获苦胜。美国试图扶中制日。本来是千载难逢的“霖雨苍生新建国”的绝佳时机。可惜国共两党各争雄长,互不相让,内战一触即发。中共中央盯住了东北大地。不惜血本,在苏军的默许和支持下,从各个根据地抽调精兵强将和大批干部,投进黑土地,志在必得。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独霸东北”。原来打算派去负责军事指挥的是新四军军长陈毅;后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临时换成林彪。统揽全局的,则是刘少奇最重要的亲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政委彭真。
开始很不顺利。林、彭意见不一。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派到东北负责的军政大员熊式辉、杜聿明也算一时豪杰,并不容易对付。“独霸东北”很快被证明只是一厢情愿。共军占据的城市不断失守。尤其是继四平之战失利后,1946年5月23日,廖耀湘率国军精锐新6军攻占长春。共军进退失据,极为被动。
关键时刻,毛泽东显示出超人的胆识,采取了断然措施。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授予中共十位统帅级军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们依次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林彪位列十大元帅之三。朱、彭总副司令的地位在红军、八路军时代已经奠定,无人能够撼动。林彪的资历,仅比罗帅稍老,远逊于其它九帅。另外六帅,陈、徐、聂、叶也都出身黄埔军校,是林的师辈或学兄。贺、刘二帅更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和参谋长。十大元帅的人选和排名,中央是反复权衡、大费周章的。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体都是服气的。
令人瞩目的是:如此旷世盛典,军人荣誉的颠峰时刻,林彪元帅居然缺席。他在青岛疗养。避开尘嚣,静听海浪天风。
林彪何以能够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原因只有两个字:战功。这实在是实至名归。
据<<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关于1946年6月16日的文字记载: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
当时,林只是中央委员;而彭、高、陈三人却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在十分强调“党指挥枪”原则的中共,实在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重大组织措施。
毛泽东孤注一掷,将中共在东北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了林彪。
范文澜先生说:一个领袖,得以成功最重要的两点品质,是纳谏和用人。在当时,毛泽东这两点都比蒋介石要做得好。他的成功,实非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