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98章

第98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2)"材料之二"的第3页中,说到"三国四方会议"的内容时,有一句非常重要,但却是闪烁其词的话:"据陈励耘交待,这次会议,讨论了政变问题。"也就是说,陈励耘是"三国四方会议"讨论了政变问题的重要证人。

人们对此提出质疑:既然"571工程纪要",是林立果根据与陈励耘谈话的"框框"写出来的,那么,陈一定知道"571工程纪要"的基本内容。为什么文件中不引用陈励耘的详细证词?!既然陈励耘交代"三国四方"会议,"讨论了政变问题",文件就应该引用陈励耘关于会上是如何讨论政变问题的详细情节。为什么文件将这个重要情节"省略"了?!既然与会的人,除陈励耘以外,还有三个重要人证,文件就应该引用参与"三国四方会议"的其他人,关于会议内容的相关证词。为什么文件也将这些重要情节"省略"了?!

不言而喻,中央文件对陈励耘的以上两点指控,是非常要害的!它关系到"571工程纪要"有没有一个"活证人"的问题,关系到陈本人是否知道"两谋"的问题,关系到"三国四方"会议的性质问题,关系到参与"三国四方"会议的其他人,是否知道"两谋"的问题。

但是,后来的"公开审判",却令人匪夷所思地"蹊跷"地"绕过"了这两个实质问题,不去对这两个问题的情节,进行细究。

纵观林案的证据,有一个特点:关键的证据,不是出自当事人,而是出自一些"小人物"。如"571工程纪要",就是只有李伟信的"半个孤证"。林彪是外逃的"主谋",就是出自李文普的一句"孤证"。关于所谓的"三国四方"会议的内容和性质的证据,不是出自在上海与会的当事人,而是出自远在北京的没有参加会议的空军党办秘书程洪珍的"日记本"。

作为重要证据的程洪珍的"日记本"的出处的真实性,有重大不实之嫌!

1972年6月26日,中发72,24号文件,即所谓的"材料之三"P41中,指出:关于"三国四方"会议,"日记本"的影印件原文说:"会议是成功的,达到预期效果。团结的气氛比较好,解决了对当前东南形势看法,认识。(1)主要矛盾在上海,在张、姚,统一了认识。(2)加速我们的准备。(3)组织上明确了三点,每点的头是上海--王,杭州--陈,南京--周,互相配合。江进行三点联系,配合,协同作战,没授予指挥权。"同时,在该文件p41,有一个注解:"程洪珍的亲笔日记,是在林立果在北京的秘密据点中缴获的。"

人们可能还记得,这个"林立果在北京的秘密据点"曾"出土"过著名的"571工程纪要"。而且是在一片狼藉的灰烬中,由一位普通工作人员王某某,在桌子上找到了丝毫没有烧毁痕迹的"571工程纪要"。现在看来,林立果不仅没有烧掉"571工程纪要",而且,留下了程洪珍的"日记本",以备后查!这不能不令人疑窦丛生!

必须指出的是,关于"'571工程纪要'是由王某某,在秘密据点的一片狼藉的灰烬中找到的"说法,是在世人对中央文件中"571工程纪要"是在秘密据点的保险柜中找到的说法,提出严重质疑的情况下,才"突然冒出来",以正视听的。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程洪珍的日记本",又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从"秘密据点"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呢?!总不会又是王某某偶然"发现"的吧?!

这些重要证据,在出处的时间、地点、过程上的矛盾百出,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因为林案的调查过程时间太长,造假太多,而且参与造假的,又不是一批人。这样,在一些重要细节上,出现"疏漏",以致首尾不能相顾,前后不能呼应,漏洞百出,也是在所难免的了!看来"说谎"也难。

◇中央文件对陈励耘的两大不实之词

陈励耘,林彪疑案的重要人物。他是九届中央候补,原空五军政委。林彪案的法庭指控他参与"三国四方"会议,被指定为"政变指挥班子"的"杭州的头"。

关于陈励耘的两大主要问题。

(1)1972年1月10日中发72、4号文件(所谓的"材料之二)第2页上说:"三月二十日,周宇弛到上海。林立果召集周宇弛、于新野、李伟信开会研究制定政变计划。林立果说:'这个事与首长(指林彪)谈到,首长叫先搞个计划'。林立果、于新野、李伟信按照林彪的旨意和在杭州同陈励耘商量的框框,在1971年3月22日至24日写出了反革命政变纲领"。也就是说,陈励耘是"571工程纪要"重要的始作俑者之一。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