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101章

第101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陈伯达写道:"一九六五年国庆节前夕,林彪问我:是不是看到一股政治急风暴雨的到临?主席要从北京市委突破。这场斗争可能要二、三年。主席立下了决战状。我问:可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决议?林彪说:这是皇旨密令。"

陈伯达还说:"一九六六年四月初,在林彪家,总理也在。林彪问总理:'这场政治风暴要烧到哪一级?'总理说:'局势还不明朗。彭、罗、陆、杨的问题,还是人民内部问题,批判从严,处理从宽。'林彪讲了他对主席的理解,说:'一场斗争是对准刘、邓,还要烧一下总理。'"

这就是说,1965年,毛泽东已经以"皇旨密令"的方式,向林彪下达了对刘少奇、彭真等人的"绝杀密诏"。

可以想见,在当时毛泽东的"威望"如日中天的情况下,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觉悟的条件下,任何人,不管你是彭真、刘少奇、邓小平,还是叶剑英、贺龙、陈毅,聂荣臻,许世友,谁拿到毛泽东这样的"密诏",都会坚决地"打倒"毛泽东要你打倒的"任何敌人",都会"很好地"理解毛泽东的"伟大战略部署",都会拼命地鼓吹"文革",都会坚决地支持"造反派"。因此,以这条线索,去解读文革初期的林彪,就很好理解了。

手持"密诏"的林彪,肯定得到了毛的庇护,军队是不能"乱"的。因此,军队干部在文革初期,显得特别"风光"。出于"自保",军队也难免要抛出一些"虾兵蟹将"。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法庭为什么对这三位"小人物"的话,如此"坚信不疑"呢?为什么对那么多与他们的"孤证"意见相悖的"反证",置若罔闻呢?!人们不能不对这三位"小人物",在林彪事件中的"地位",在官方思维判断中的"位置",提出质疑!

最后,我们还要指出的是,这三位"小人物",都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传奇般地"摆脱了险境,"安然无恙地"逃生了!你看,李文普跳下林彪座驾时的惊险情节,再看李伟信和周宇驰、于新野,举枪自杀时的"千钧一发",再看程洪珍巧妙地摆脱了"刘沛丰已上飞机,自己怎么办?"的困境,这简直就像007中的詹姆斯邦德,戏剧般的"消灭了敌人,保存了自已"。常识告诉我们,在最关键的时刻,巧妙地脱离险境,是每一位"卧底"者,必备的"最高职业境界"!实在令人叹服!

有了这三位"小人物"的情报,毛泽东能不"料事如神"吗?!

事实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这三位"小人物",不简单!

◇从陈伯达的申诉档案,解读"文革"中的林彪

但是,后来的情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林彪亲自签发了军委8条,主张军队在文革中"不介入",要"一碗水端平",但是,毛泽东却针锋相对地指出"不介入,是假的","解放军要坚定地支持'左派'群众。"于是,军队开始动乱了。

陈伯达还说:"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后,一九六九年四月三十日,主席请了总理、林彪、康生、谢富治和我,讨论文化大革命还要进行多久。总理讲了经济停滞、社会无政府主义、大批干部被打倒等问题。主席听著,有时用铅笔记著。林彪讲:同意总理意见。要发展经济,发展国防,整肃社会派别、山头。我也讲了:毛主席革命路线已经取得彻底胜利,要发展经济,团结大多数。主席怕(文革)结束,他讲:'斗批改还刚起步,斗争还有反覆,彻底胜利!还要不要革命?看来,今天我又是少数。'康生、谢富治当即表态,站在主席一边。当时气氛很沉闷。总理说:'我对主席的教导、对主席思想的学习、领会还是很差,要很认真总结、检讨,否则,在工作上会犯大错误,还迷惑着。'主席讲:'总理,检讨不要勉强。党内有不同观点、有不同立场,我不惊奇。'他说著就朝屋外走,散步去了。原订和主席的晚餐也取消了。"

毋庸讳言,林彪是老干部中的重要一位,和全国的老干部,无论是在感情上,思想上,还是在共同的战斗历程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文革之初,在全国绝大多数老干部,对"文革",都"很不理解,很不得力","顶牛"顶的很厉害,实际上是,"打心眼里反对"的情况下,林彪却代表军队,大力支持"文革",支持"造反派"。因此,也就得罪了不少人。林彪当时的所作所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在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带头向"四人帮"发难,"大有炸平庐山之势"。如果说"二月逆流",还只是几个老帅和副总理,向江青、张春桥一伙,打响的第一枪,那么,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就是林彪亲自率领几乎全部与会的老帅、老干部、老将军,向"四人帮"发起的一场气壮山河的围剿战。之后,林彪顶住毛泽东的"大力弹压","死不投降",又在神州大地,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武装兵谏"的历史剧。

事情怎么会这样发展?其内在逻辑,又是如何演义的?当时,有人说,林彪是"手上挥语录,背后下毒手"。当然,用那种落井下石的阴暗心理,是无法实事求是地解读林彪的真实心路历程的。不过有一点,该话说得倒也不错,林彪挥动"语录"时,就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见证人,陈伯达的题为《我向党和特别法庭的交代》的申诉档案,使我们茅斯顿开,如梦初醒。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