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121章

第121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凡事‘左’三分”,“不要干扰别人的决心”,是对艰难世道的愤慨;“用民富国强代替他国富民穷”,“整个中国正在变成一架巨大的绞肉机”,“今天一小撮,明天一小撮,加起来就是一大片”,这些话当时听著就很解气,产生极大的共鸣,所以我多年不忘;“九(届)二(中全会)以来,形势正朝著有利於笔杆子而不利於枪杆子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加快实施五七一工程”,“空军机动性大,是搞五七一的理想力量”,这话当年令人胆寒,今天依然如龙泉夜鸣,撼人魂魄!

要说明的是:拿《五七一工程纪要》为林彪摆功,是徒劳的。因为这是他的一夥同毛泽东决裂后才搜罗的毛的罪状,较真儿说,那些罪状本身,林彪都有逃脱不了的责任。

再有,“谋害”一说究竟有几分可信?用小型飞机轰炸毛泽东的专列,战斗英雄鲁珉不敢干,用盐水弄红眼睛装病,有这些事吗?那么多人帮著“林彪专案组”作假?林彪笔记本里录的《三国演义》中的小诗“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是什么意思?陈伯达给叶群题词:“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什么意思?九届二中全会后的一天,林立果气急败坏地回到办公室,大声叫喊“翻船了,倒大酶了!都是他妈主任(指叶群)搞的!”又是什么意思?当年上了中央文件的这些材料是真的吗?

总有一天,“1949-1971年的林彪”这个科研空白会有人填补。苏联的国家档案不是也在陆续解密吗。从抗美援朝到“九一三”这段时期的内部工作人员也没死光嘛!总有一天这段历史公案会真相大白的!

谈谈庐山会议

关于庐山会议,前面孟令伟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论述了,字字珠玑,很精彩。但兄弟想呢,除了制度上、体制上、文化上去分析以外,具体到每一件事还是有个对错、具体经过和具体责任的问题。我们宣传一个人时,往往把一大堆看起来富丽堂皇、云山雾罩的大帽子往他上面扣,什么什么家啊,什么忠诚的什么战士啊,什么把一生奉献给了什么啊,什么坚决地和什么斗争啊,总之皇帝的新衣穿了一件又一件,这个抽象来看,大家不可能有什么意见,中国一向如此,地位高、品德就高,谁最有权,谁就最高尚,大家也能认同。但是落实到具体每件事来看,就不对劲了,凡事总还有个对错和责任问题,不能因为你头上有一大堆桂冠,就可以把明明是错的事也变成对的了。而且从这些事情上也可看出一些人的性格和他们真实的一面。比如前段时间,听一朋友讲了这么一件事,八十年代时,有一次叶剑英过生日,花了三十万元,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三十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当时一个普通职工全年的工资收入,也就五六百元,也就是说咱们叶帅过这次生日,花的费用就相当于几百个职工全年的收入。这个费用怎么处理呢,说起来也奇怪,不知为什么不是总后埋单,而是到了财政部,当时的财政部长是张劲夫,张部长就说不行,这个不能国家埋单,于是就僵在那里了。最后据说大概是中办给处理了。后来张劲夫调离了财政部,只是不知和这事有没有联系。叶剑英头上当然也戴着不少桂冠,名声和地位高过张劲夫不少,但从这件事来看,明显是他不对,而张劲夫是对的。当然有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说,叶帅为党和国家做了那么大的贡献,他的生日是全国人民和全国解放军指战员共同的节日,才花这么点钱,算什么,比起慈禧老佛爷,简直太节约了。叶剑英做了多大的贡献,大家各有看法,只是这完全是两回事。如果叶剑英是个军阀的话,没人说什么,像张宗昌那样三不知,兵不知道有多少、老婆不知道有多少、钱不知道有多少,反正本来就是个军阀,他自己也没说自己高尚,你也不能硬要求他高尚。可是既然号称是一个共产党员,还是什么什么家,这就明显不符合了。而且这个事,叶剑英也不可能不知道吧。兄弟的意思并不是说叶剑英怎么怎么不好,只是无论是谁,具体每件事都还有个对错是非,不能因为你地位高,就什么都对。同样,具体到历史事件上,也还是有个对错和责任问题,不能因为谁最后掌权了,谁就长的最漂亮,什么责任也没有,该是谁的责任,就别想跑,别想把责任都推到倒楣的人身上去。

庐山会议本身大家都没有争论了,基本上都认为彭总是对的,会议的结论是错误的,而且会议的过程也很不正常,不是就事论事,讨论国民经济,研究如何更好地发展建设。而是七绞八缠,各种矛盾都纠缠在一起,搞成了一锅粥。这次会议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无论是对当时的经济,还是对今后的政治,都产生了很严重的不良后果。但具体到责任问题就语焉不详了,总是含含混混,反正除了林总以外,大家都是好人,顶多说两句是老毛晚年的错误,再抽象地往体制、制度上一推。其实庐山会议很不简单,对清楚认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一些什么什么家的真实嘴脸,探讨以后悲剧的原因很有帮助。

现在,关于庐山会议比较有权威的说法是老毛的前任秘书李锐,因为他地位特殊,是现存不多的亲身经历的人之一。他也写了不少应该是真实的东西,只是他也脱不了为尊者讳的陋习,得出的结论就有些牵强了,比如李锐说林总是半途上山的,话不多,但很厉害,给彭总定了性,这就纯粹是瞎扯了,林总确实是中途上山,话确实是不多,但李锐怎么就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林总的话很厉害,最后给彭总定了性。听起来,好象最后是由林总上山,一锤定音,打倒了彭总。似乎老毛要打彭总,旁边一大帮好人在劝架,说算了、算了,老毛你别打了,彭总你让一让,而最后林总跑上来,大打出手,三下五除二,把彭总收拾了。这是跳跃性、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理由和结论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李锐大概也八十七八了,但这样的讲法,还是颠三倒四,难以成立的。

彭总在庐山会议上被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或者前后时期别的什么会议)上有一番讲话,当时大跃进的恶果已经很明显了,老毛也做了自我检查,我党给不少前段时间打成右派的人平反摘帽,刘少奇在这方面很积极,这也是他得罪老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时候,彭总也写了八万字的信要求平反,但却一直不能平反,而且在后来还变成了是要翻案,又多了一条罪名。刘少奇在解释原因时,讲了这么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彭德怀的万言书有一些内容是真实的,但他的问题不是因为信的内容错误,而是因为彭有野心,他利用这个机会向党中央、毛主席进攻,而且他在历史上就一贯有错误,曾经和高饶联盟有勾结,(这时,毛插话说:应该是彭高联盟)。大家看看刘少奇这话说的,整倒彭总实际上是毛、刘、周诸人一次肮脏的政治交易,在不给彭总平反这一点上他们的立场是统一的,他们人人都有份。整彭总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彭总对大跃进看法的正确与否,而是因为所谓的野心、组织军事俱乐部向党中央和老毛进攻,加上彭总个人的性格和历史上的积怨。整彭总就是为了保住他们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当时的大跃进导致了极其严重的恶果,可以说是罪行,实际情况,政治局常委是很清楚的,但不能承认,因为这个罪行,毛、刘、周诸人是人人有份的,是集体犯罪,毛说大家都分一点倒没错的,犯了罪怎么办?承认是不可能的,那保持权力就失去正当性了,只能把白说成黑、把错误说成成绩了,然后再七搅八缠、转移问题,乱中取胜。整倒彭总,就是要将星星之火扑灭,保住自己的权力,和黑社会杀人灭口,实际上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所以后来,老毛找彭总谈话时,说:真理可能在你那边。这个呢,彭总不要激动,咱们这帮看客也不用激动,因为整彭总的原因并不是意见书内容正确与否的所谓真理问题,而是关系到老毛和刘少奇等人的权力和地位的问题。

再看看事件的经过,彭总上了庐山以后,开了两天会,感觉开的不温不火,问题没有讲透,恶果是那么的明显,但就是没人敢提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是这样,只能讲三面红旗好,讲形势喜人,谁都不敢说半点问题。据说公安部的一个副部长,到河南探亲,目睹了惨况,回到北京以后,白天上班装的跟没事人一样,但晚上回到家里,就蒙头大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即使是高级干部的人格都扭曲的这么厉害。本来经济工作、政府那一摊和彭总、林总关系都不大,但彭总上山前是准备为人民鼓与呼的,就想去找老毛谈一谈,而去到老毛的门口,却不巧,老毛正在睡觉,(是不是睡觉,谁也不知道,老毛对不想见的人,是经常用这个借口的)。而彭总这次要找老毛反映的并不是一件具体的、紧急的事情,是要对近期的错误提出看法,等于是要批评老毛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并不适合直接闯进去,于是,彭总就调头回去了。彭总回到住处,就写了一封八千字左右的信,一写就是八千字,这个彭总肯定是想了很久的,心里有了腹稿,否则也不会这么快写出来,包括那个“有失有得”,也确实可能是思考过的,大概彭总找老毛想谈的也就是这些。当然这些都是彭总自己讲的,如果有人认为彭总有野心,是利用机会,兄弟也找不出理由反对,因为这个是诛心之论,找不到实际证据的,属于莫须有类型。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