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弹击中的重要证据。孙一先说:“有的朝里,有的朝外”。我们到底听谁的?
在肖思科参与编写的《林彪元帅叛逃事件最新报告》(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2
000年)一书P50,54中,他显然采用了孙一先的说法。既然林彪问题研究
专家采用了此说法,笔者也采用之。即大洞“周围不规则的铝刺尖,有的朝里,有
机右翼根部那个直径约40厘米的大洞,曾令人怀疑是防空导弹击中的。但机翼的
顶面并未穿透,而且洞孔形状不规则,边缘是向外翻的,说明它是从内部爆炸冲击
形成的”(《林彪家族纪事》P8,P21)。
正是由于大洞处的铝刺是“向外翻的”,所以他认为大洞“是从内部爆炸冲击
形成的”。是着陆时油箱爆炸引起的,这一证据想必不少读者都听说过。
2、“飞机在空中起火”,可能仅是弹片击中位于右侧机翼部位的油箱引起。
而256飞机在机腹也有油箱(这是主油箱)。所以也可以保证:机翼中弹,所以
机翼油箱爆炸起火。迫降时,用机腹着陆,由于此前已没时间进行盘旋耗尽燃油,
所以机腹油箱破裂,燃油导致“地面大面积燃烧”。
这样一分析,王海在上文指出的失事现场的几个问题,笔者的说法也能解释得
但是这“外翻”的证据本身就并不一定可靠。
我国驻蒙武官孙一先对大洞的铝刺的情形描述就不同。他在自己的书P195
中描述道:“……我登上去仔细观察,洞在翼根处中央,直径40厘米。周围不规
则的铝刺尖,有的朝里,有的朝外。……”。
可见对同一个洞的铝刺方向的描述,许文益说“外翻”--并把它作为不是导
通。256飞机中弹在空中爆炸(只炸坏一部份)失火,并进行着陆失败是完全可
能的。王海的分析不能否认“导弹击中说”。
另外,还有一个飞机机翼上著名的大洞问题。
我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在《黄沙作证》一文中写道:“……右机翼的内展部份
,上有‘民航’二字。‘航’字旁边有一个直径40厘米的大洞”。又写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