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235章

第235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256飞机飞到苏蒙边境转向之前的这一段路程中,苏蒙方面是无法具体判断256飞机的目的的。只能让它继续飞,进行观察。而当256飞机在蒙古境内几乎横穿了一遍,却又突然从苏蒙边境调转机头返回,直接向中国方向目的明确地返回,并到达温都尔汗附近时,它返回中国的趋势已经明显。苏蒙方面很可能做出判断认为:既然目的明确地返回中国,这就不是叛逃,也不是迷航,而在当时中苏关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这很可能是中方利用民航飞机刺探苏蒙防空雷达,现在目的达到了就想溜回中国。于是下令将其击落。其实苏联当时的心态和决策完全可以对比八十年代苏联在库页岛附近击落南朝鲜大韩航空客机时的情形(美军通过此行动也确实了解了很多诸如苏军防空雷达频率等情报)--而且以当时中苏关系高度紧张的态势,苏蒙方面的击落决策更具可能性。

补充说明一点:从这里也为前面我们认为的"256飞机返转不是由于缺油在寻找机场迫降"的观点提供了又一个旁证。因为,如果256飞机返回时显示出徘徊,寻觅,找机场迫降的样子,则苏蒙方面就也判断不清:它是迷航?还是来叛逃?则恐怕苏蒙方面当时还下不了决心将它击落。而恐怕正是由于256飞机返回得坚决,且返回了不短的距离,从航迹和飞行趋势上分析,也足以使得苏蒙方面认为它是想飞回中国--而不像是找机场迫降--所以苏蒙方面才下决心将它击落。--从这里也为前面我们认为的"256飞机返转不是由于缺油在寻找机场"的观点提供了旁证。苏蒙方面几十年来对这件事进行保密,恐怕是有意不让我方了解苏蒙方面的防空效率,我方在这件事上恐怕真的是不了解情况。

现在如果认为256飞机遭到了苏蒙方面导弹的袭击,那么读者还会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这个结论与我方从技术上分析认为不可能是导弹击落的证据无法协调起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笔者将给出分析:

首先,我们还是有理由怀疑我方调查组的证据本身是否准确。比如前面许大使引用的调查组认为"飞机不象是空中著火爆炸,而是著地后爆炸起火"的结论,在蒙古方面众多目击者的证词下,就显然是错误的结论。我们当然也有理由怀疑调查组别的结论是否可靠。特别是我方专业技术调查组无法亲临蒙古观察,只能靠我国驻蒙古大使馆人员孙一先拍摄的相片进行研究(这是空军司令王海的回忆《我负责调查林彪座机坠毁原因》讲的),难免有不准之处。

2。如果认为在256飞机出境前,我军就用导弹将其击中受伤。则恐怕256飞机不可能再在外蒙

古境内飞那么长时间--这也很难解释蒙古保管员在温都尔汗听到空中256飞机的爆炸声。

3。如果认为是在256飞机返回中国途中,我方发射导弹,在温都尔汗附近将其击中(王兆军

就是此种观点)。则由于温都尔汗距离我国边界至少350公里,恐怕中国防空导弹,大炮都没

那么大射程,根本不可能击中它。

其次,我们再从纯技术角度分析一下,反驳一下调查组的部份结论:

我们先看一下调查组的结论,当时由王海牵头组织了一个专家班子,承担调查任务。以下选

自王海的文章《我的战斗生涯·我负责调查林彪座机坠毁原因》:......该飞机不是在空中爆炸的。我们在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失事现场,有一道相当长且清晰的轨迹,这显然是飞机在地面高速滑行时留下的;飞机的残骸散布呈带状,比较集中,根据测算,如果飞机在空中爆炸,残骸碎片抛落地面,其散布面会很广,甚至可以抛落到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机上人员的尸体也散布在一小片面积内,而且形状清晰可辨,如果从高空坠落,不可能呈现此种状态;另外,飞机若是在空中起火,机上燃料很快会在空中散掉,不会像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那样形成地面大面积燃烧的痕迹。

既然我方并未发射导弹,而256飞机在没有遭到外界攻击的情况下,在空中,由于自身故障造

成爆炸起火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哪有那么巧的事,一叛逃就自爆?)。这样就只可能是苏蒙方面将其击中,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

其实,我们可以从苏联和蒙古的角度审视一下这种推测的可能性:

当256飞机越境进入蒙古领空后,苏蒙方面全程监视它,也能判断出它是民航客机。但开始时

苏蒙方面也判断不清:它是迷航?还是来叛逃?或者故意以民航飞机身份刺探苏蒙防空系统雷达(似八十年代大韩航空客机事件)?此时苏蒙方面还不会下命令击毁它,因为在情况还没判明时,就立刻将越境中国飞机打下。苏联岂不是一切中国叛逃的飞机都不要,一切中国迷航的民航飞机都打掉,未免太绝了吧?苏蒙方面此时只能进行密切监视,看它后面的举动。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