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249章

第249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霍去病因在漠北之战中大胜,战功之大远超卫青,加上武帝的偏爱,小将的地位竟超过累立战功的卫青。2年后(前117年),年轻有为的大将军霍去病因病去世,他是位专门为讨伐匈奴而生的人物,经他奋力拼杀,匈奴退出漠北,在长城以北再也看不到匈奴的影子时,小将的生命也告了终结。11年后卫青善终,也被厚葬在汉室皇陵之中。今天,每当我们十分自豪地大谈大汉民族,热情歌颂由55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时,可曾想到,其中最大的民族自豪是从刘彻、卫青、霍去病那里开始的!

民族主义

在“9.13”的当晚,林彪在上飞机前曾流着眼泪说了一句话:“我至死是民族主义者。”这句话由女儿林立衡和其它在场的工作人员证实,或真或假,事实自有公认。要弄清事实真相,首先应搞清楚什幺是民族主义,其次是林彪与民族主义有什幺关联,只有搞清了这两个前提,才能理解林彪的死怎幺会与“民族主义”扯到一起。

所谓“民族主义”,在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中已高度概括,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纲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是推翻满族统治,恢复汉族政权,是把本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特别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民族主义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1894年6月,在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没落腐朽的满清帝国宣告终结,在“鞑虏已逐,中国已复”的前提下,孙中山于1924年对民族主义又作了重新定义:“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前123年,卫青为大将军,同样地率领6个将军,10余万骑的军队,做第5次及第6次两回的出击。第7次之出击是在4年后(前119年),但是此时主角不是卫青,而是移到青年将军的霍去病身上。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元狩2年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领1万余从陇西方面向匈奴出击。这位20岁的青年将军,渡过焉支山,再经过1000余里西进,在此与匈奴会战,斩了折兰王、虏胡王,捕捉浑邪王之子及其高级官员,得其首级18000余级,更进而获得休屠为祭天之金人,得到远超过《汉武帝》所期待的成果。由于这次霍去病的大胜,匈奴的西防卫完全崩溃,浑邪王为恐被诛杀而投降汉朝。投降的浑邪王受封为漯阴侯,给予封邑10000户,对于仰慕汉帝国皇帝的德望而归顺者,给予皇帝恩德的一种表示。因浑邪王的投降,减轻了汉帝国对西北方面的防备,在浑邪王故地,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所谓的河西4郡,成为汉帝国出入西域方面的据点。

元狩4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两人各自领5万骑出击单于根据地,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漠北之战”。漠北之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是最艰巨的战役,此役对卫青而言,是第7次出击,卫青与匈奴单于经过昏天黑地的鏖战,出奇兵大胜,斩首19000余级,单于败退,卫青至阗颜山和赵信城而还;而霍去病一部的进攻虽然不是很残酷,左贤王基本是不战而逃,但是,此役彻底击败匈奴左贤王主力,斩杀匈奴北车旨王,俘获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匈奴吏卒70443人,并亲率得胜之兵追至瀚海附近而返,下面就是《汉书匈奴传》中关于此役的一段记载: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瀚海而还。

对这段史载,笔者需要说明一下:

1、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一部的主战场位于蒙古温都尔汗东北,离“9.13”坠机地不远。

2、林彪葬身之地位于狼居胥山中的一块草地。

3、瀚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霍去病临瀚海而还处离伊尔库茨克不到200公里。

由卫青、霍去病两路人马同时发动的漠北之战,是汉帝国对匈奴的大决战。在这次战役中,汉军虽然付出了数万兵士和10余万匹战马的代价,但给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击,汉军以全面胜利而告终,大汉帝国也因此战威名于世。匈奴骑兵损失人马达9万,左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不敢再在漠北立足而远遁,从此迁入漠腹深处的苦寒之地,再也不敢南下犯关,因而出现了“幕南无王廷”的局面,危害汉朝达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得到解决。

经过漠北之战后,虽然汉帝国北面的边境安宁了,疆域也大大地拓宽,但因为数次与匈奴战争,军马消耗过大,国库财力严重吃紧,加上对南越、朝鲜开始用兵的关系,匈奴战争无法继续维持。因此,在漠北之战后,汉帝国一度停止了对匈奴的战争,再次始战是在汉武帝时代的后半期。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