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林彪率领115师奔赴抗日前线,他从参战到受伤只有半年时间。
在这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他率领的土八路多次类建奇功,其功勋分别如下:
9月25日,林彪不顾毛泽东一再劝告,毅然率领一群土八路奋起抗击入侵者,取得了自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场胜仗。当时坂垣率领的是日本最精锐的陆军机械化部队,被称为日本的“钢军”,坂垣师团自从踏上中国的领土,在华北战场连战连捷,一路如无人之境,气焰极端嚣张,骄横至极地在山西平型关,被身为师长的林彪打得大败,损失惨重。林彪取得平型关大捷,当场击毙坂垣师团的旅团长,使盛开的日军之花凋谢在太行,他也因此一战,贺词、照片登载在全国所有的报纸杂志上,其“抗日英豪”、“民族英雄”、“常胜将军”等头衔震撼华夏,响誉海外。
在19世纪的下半个世纪,一些事件极大地刺激到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由鸦片战争带来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一连串的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洋人在中华大地肆虐暴行,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太平天国”、“小刀会”等在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中都极富有民族主义思想。
按理说,历史上霸占我国土最多的是沙俄,对中华民族生存危害最大的还是沙俄,反对帝国主义首先就应该反“老毛子”。但是,俄国恰恰在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由于列宁倡导的“世界革命论”具有很强的反帝国主义色彩,加上苏联废除了俄中一切不平等条约,这是符合落后国家民族主义者的口味的,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经历了“二次革命”的挫折,使孙中山决定转向了刚诞生不久的苏联,以反帝运动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因此拋开了由沙俄演变成的苏联,把反帝的矛头对准了西方列强。因此,在孙中山领导下国民党与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密切合作,并请来了苏联的鲍罗廷(M.Borodin)担任顾问,鲍罗廷帮助国民党开办政治学校,起草党章,按苏联的模式发展了很多地方性的基层组织。其间,孙先生还派蒋介石去苏联考察了3个月。1924年,在蒋介石归国后,任命他为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校长,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并重组国民党。
此时的中共党尚处在“婴儿期”,国、共党员人数的比例高达30:1,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由于中共的弱小,属于急需团结的对象,“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随之出台。而中共党要穷毕生精力去推翻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就是帝国主义,这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又占了首位,所以国共两党都信奉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这就是后来爆发北伐战争时,两党能并肩战斗的主要原因。如果说两党的主张曾经取得高度一致的话,就是“还我河山,兴我中华”的反帝运动。
林彪与民族主义
林彪是民族主义者吗?“我至死是民族主义者”只是他身边的一个工作人员,在不经意间听到的一句话,其可信度是令人怀疑的。但是,这句话的真假无须争论,因为事实胜于雄辩。问题的关键就要看林彪活着的时候,都干了些什幺?要证实他所做的一切,是否跟民族主义有关联,这就必须回顾林彪的过去,回顾他的戎马一生:
1907年林彪出生于有钱人的资产阶级家庭。
18岁的青年小伙子就违背父亲林明清的初衷,投笔从戎,考进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为推翻以帝国主义为首坐的“三座大山”,19岁的林彪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并累建奇功。林彪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十分喜欢模仿校长蒋介石的演说,如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上的讲话,林彪竟然能倒背如流,模仿得惟妙惟肖:
本军为继承先大元帅之遗志,贯彻国民革命之主张,基于国家与民族利益,以打倒军阀及反革命派,调大军,先肃清湖南,然后再会师武汉,进而与我北方国民军联合,以期统一中国,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林彪后来成为共产党的高级军事将领,并深受毛泽东重用,但始终出自蒋介石门下,深受蒋之熏陶。
所以,他对蒋介石的北伐演说词能倒背如流,是令人信服的。
1926年10月10日,林彪参加第二次北伐,在国民革命军攻武昌,夺汉口的战斗中,冲锋陷阵,累立战功。随后,国民革命军在武汉接受英租界,当时的独立团就是林彪所在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