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252章

第252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家看是好事,你都看成坏事,人家看是坏事,你却看成好事。在你眼力,一切都是颠倒的。”

真是说得好极了!

显然不是,因为在白天的研讨会上,他分析得头头是道,还有理有据,把反战派一顿猛熏,批得够呛,甚至打胜的把握占多数!可是,张飞就是张飞,说了就是说了,即使说错了硬着头皮也不服输。彭德怀就是这种生性耿直的大将军,不畏险阻,不惧困难,对共和国忠心耿耿,不惜赴汤蹈火,这些和张飞确实很相象,作为一个大将军拥有如此品德是值得称道的,但作为战略军事家、一个元帅,这种“知错不改”的耿直注定他只能是个失败者。纵观彭德怀的前半生,也是战功卓著,并没有犯很大的错误,但支持参加抗美援朝是他一生中唯一铸成的大错。在得知自己即将挂帅出征,虽悔之晚矣,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直到1959年,林彪上了庐山,把埋藏在心中10年的怒火顿时发泄出来,一通大骂,叫彭德怀至死都不可能理解得过来。当时的情况是彭德怀替民做主,为百姓喊冤,是为反“大跃进”而成为毛泽东的一次路线斗争对象,林彪是深知这一切的,因为他恨彭的原因并不在这里,而是暗指10年前的“抗美援朝”。

正是因为当年是彭德怀逞英雄,使新中国刚刚开启的大门再次关闭,使毛泽东在封闭的天地里为所欲为,一意孤行,才有合作社、反右、大跃进的倒行逆施,才有他彭德怀今天的挨批受整,这是他咎由自取的因果报应。当然,定彭德怀一个反党集团的罪名,如果摆在出卖民族利益的基础上,是讲得过去的,尽管这个罪名也不是林彪定的,“9.13”后,彭德怀的冤狱并没有平反,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林彪为了准确地“暗示”出这个意图,在7月27日的庐山会议上,他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见林雨星所着《林彪全传》):

彭德怀同志前不久访问了东欧各国。上山你急于发难,是不是有背景?

在中共建国前后,因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经过一系列亲苏策略和舆论宣传,实际上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已经被绑在斯大林的指挥棒上。中共高层经过形势分析和双方的实力对比,都认为没有打胜的把握,既然没有打胜的把握,这仗就不能打,但是在他们之中谁也不敢直接捅破毛泽东甘心投靠苏联的这层纸。由于军内大多数持反对意见,加上北朝鲜人民军在战场上捷报频传,大败韩、美军队,毛泽东只能着手准备,没有出手助战(笔者注:战争爆发后美军先头部队第24师从日本飞抵朝鲜,因仓促应战,此时损失已过半。就朝鲜战争结局而论,中美翻脸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毛泽东此时若果断地出兵援朝是最有利的战机。当人民军的T-34坦克一路攻到北纬35度线附近时,整个朝鲜半岛就剩最后一个港口据点——“釜山”,若中共再增派出少量的“志愿人员”,和战争爆发前一样,与人民军混杂在一起,是足以赶美、韩军队下大海的。因此,战机一失,其后果就不堪设想,毛泽东在此时不出兵相助,是犯了错上加错的战略错误。尽管这个大错,也造成麦克阿瑟后来轻敌冒进的判断失误,但还是得不偿失)。

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登陆仁川,腰斩了朝鲜半岛,金日成军队立刻危机四伏,崩溃只在旦夕之间。10月1日,联合国军进至38度线,在麦克阿瑟发出要金日成投降的敦促书时,毛泽东看到大势已去,才真正着急起来。次日在北京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林彪针对突变的朝鲜战局,在会上再次反对出兵,他认为是斯大林惹的祸,应该由斯大林自己去解决,并主张在东北一带进行战略防御,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赞同林彪的观点。但毛泽东在少数几个拥战派的支持下仍然一意孤行,竟在会后要求熟悉东北、了解苏联情况的林彪亲自挂帅入朝参战。林彪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独来独往”

的无敌元帅,此时身为军人也要断然抗命。在与毛泽东面对面的交锋中,他是这幺做的,却不是这幺说的。大家可以看看林彪当时的谈话内容,先是向毛泽东“问候”的开场白(见林雨星所着《林彪全传》):

最近几个月胃病老犯,失眠也一天比一天地厉害起来。事情也怪,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整天行军打仗,我身体虽然不算怎幺好,但总比现在好些。

和平时期,生活也安定了,三灾八难反而多了起来。

赫鲁晓夫对你评价那幺高,你答应了他什幺?

林彪这话说得好似血口喷人,含沙射影。他真是在无中生有地恶意诽谤吗?当时中、苏两党还没有完全翻脸,因此,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从林彪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有什幺样的政治目的?他本人对赫鲁晓夫是个什幺样的态度?这番言论会对以后的中苏关系产生什幺实质影响?相信大家心里有杆秤。看林彪在庐山上的“讨彭”言论,可说是杂乱无章而疑点重重,其谋略之深,一点不逊色于他的军事才能。

他所讲的话,有的是“正话正说”;有的是“反话反说”;有的是“正话反说”;还有的是“反话正说”;而吹捧毛泽东的言辞跟头脑发热的大跃进一样,全是“胡话瞎说”。例如:有人诬谄在会理会议上是彭德怀想夺毛泽东的权,林彪就亲自出面澄清事实,公开申明会议上的那封信与其无关,是自己所为。如果林彪真想加害彭德怀,只要此时保持沉默,或承认自己是受了挑拨,是没有人可以证实得清楚的,而且他还主动批评自己:“像会理会议,我没有主动向主席说清楚是我不对。”此处就是他的正话正说。他批彭德怀独断专行、自作主张,搞了一个百团大战,但他也说自己因为头脑发热,批判了终身引以为自豪的平型关大捷,此处就是反话反说;林彪说“逞英雄”的意思其实很清楚,“在中国,不要想逞英雄,只有毛主席才是大英雄!”这是正话反说;而“反话正说”的更多,现摘录两段:

你自以为身经百战,打下了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老子天下第一,谁的话也不听了,你不是真心真意地来干革命,你是来‘入股’来了,你一脑子旧军阀主义思想。你这种老大自居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国内,让你带兵出国作战,你又表现出大国主义思想,不尊重朝鲜同志。你是《三国演义》里魏延式的人物,后脑勺上长着反骨,平时,你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的摸样,艰苦朴素,不摆架子,平易近人,这些是假的,到关键的时候,你的反骨就露了出来。

你是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可你还猪鼻子里插葱——装象”。你就象《封神演义》里的申公豹,眼睛长在后脑勺上,人家看是好事,你都看成坏事,人家看是坏事,你却看成好事。在你眼力,一切都是颠倒的。

在分析完整个形式后,毛泽东以他个人、刘少奇和周恩来3人的名义,明确地提出要林彪挂帅出征的要求,他是这样拒绝的:

只是我这几个月来身体不好,老出虚汗,四肢无力,头晕眼花,睡不好吃不好。个人流血牺牲是小事一桩,我怕担负不了这样的重担。

为了表示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随即向毛泽东保证,若美军敢进犯大陆他保证领兵抗美。林彪在这里其实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体情况:“若去朝鲜就有重病,若为国保家就一点病也没有!”当然,即使毛泽东知道他是装病,也无法当面拆穿,因为志愿军司令的这个位子,不是一般将领就能坐的,若闹着情绪去指挥,肯定是要出乱子的。结果也是因他“委婉”的理由,再度使毛泽东的态度变得犹豫不决。

当时,对朝鲜战争的人选决策也确实很困难,对手是战斗力很强的美军,志愿军司令的人选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必须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二是必须镇得住四野里的那些雄兵悍将。可中共高级军事指挥人员中,完全能符合这两点的人很少,数来算去恐怕只有3位符合条件,除了林彪以外,就是刘伯承和彭德怀这两位元帅。说到刘伯承,你别看他瞎了一只眼,其实他和林彪具有同样深远的战略眼光,两人几乎同时闹病,一个是闹枪伤,一个是闹眼病。而且刘伯承年事已高,解放后战伤累累的刘伯承就急流勇退,主动去担任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以此来远离中共政坛。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为十大元帅授衔时,排位第三、第四的林彪和刘伯承同时缺席,而且这两位都在青岛“养病”。据传,两位元帅称病不参加如此盛大的授衔场面,当时都未卧病在床,并没有患什幺重病。本来,林彪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他却闹病拒战,把毛泽东一时逼上了华山绝路。

10月4日,在南韩军队越过三八线的同时,共和国注定的悲剧发生了,这得归功与这位后来才参加形势研讨会的彭德怀,这天他才刚刚赶到北京。毛泽东曾胜赞他是个敢“横刀立马”的大将军,用的是三国时代刘备赞美他三弟张飞的评语,大家想想:张飞何其人也?相信各位心里应该很清楚。随着彭德怀的到来,使毛泽东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终于找到了个“主心骨”的支持。当时说大话的彭大将军并未料到自己会挂帅参战,当晚在中南海颐年堂毛泽东召见他时,进去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主席找我有事吗?”可出来的第一话却是:“我命苦啊!”他感叹自己“命苦”是表示战争残酷、艰巨而难打吗?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