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254章

第254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武”的方面:1965年5月22日,先不动声色地取消自己推行多年的军衔制,在军队宣传官兵一致,为随后的阶级划分做好战前准备。11月,在北京市西郊种田的彭德怀,被安排到西南的四川省从事三线工作,此举是切断党内当权派的后续援军,以免除后方隐患。12月,总参谋长罗瑞卿倒台,这只是为发动正面进攻,彻底包围当权派的一场声东击西的小战役。1966年3月,在天子脚下,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市长彭真倒台,一个完美的主战场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5.16通知》以前,军中的陆定一、杨尚昆相继销声匿迹。中央文革不断宣传造势,围剿党内当权派的总攻战役即将打响,这位1949年6月就拜会过斯大林的刘少奇已成瓮中之鳖、坐以待毙之势,等完全明白过来时候,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但是,毛泽东要想绕过法律手段,去公开击败政治对手,必须有军队的支持——这位执掌大印的无敌元帅。为此他数次指令林彪进京,林彪不听,以身体的原因拒绝。林彪生性高傲,“独来独往”的个性使他很少与军内元帅们来往,客观上讲,对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他更是看不上眼。他想“清君侧”来改变现状,可内心又是极其矛盾的,按理说这位在建国初期就投靠斯大林的副主席,虽为国家、人民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在“抗美援朝”中纵容毛泽东犯错误,进而击败了反战代表高岗,还跟着落井下石,毫无原则乱整人,在林彪眼里他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罪人,和彭德怀一样理应得到应有的下场。但因“文革”牵涉到无辜人员太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其祸害程度也是难以估量的。经过权衡利弊,使林彪在起初也很犹豫,“神经症”随之发作,并以此为借口,到处东躲西藏,一会儿跑到哈尔滨,一会儿又出现在大连8月5日,毛泽东总攻的炮声已经打响,经过几年的辛苦准备,《炮打司令部》已经直指政治对手刘少奇。7日,毛泽东要与刘少奇摊牌,这是他们俩人的政治决斗,搞不好毛泽东也有败北的可能,林彪此时已别无选择,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他和毛泽东之间的个人恩怨,以及对刘少奇的亲苏态度,是他坚定站在了毛泽东一边的主要原因。这天,林彪从大连飞到北京,空军司令吴法宪去机场迎接,见到的却是一个气色十分难看的林彪。林彪本着清君侧的目的,为打倒了刘少奇,所以带“病”

介入了文革,这和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仅仅是在针对刘少奇的问题上异曲同工而已。以林彪在军内、党内的威望,和手中的枪杆子,毛泽东以绝对优势取胜,运动也进入高潮。

这时,林彪多次登上天安门,接受了百万大军的“风、水、光”的检验,“神经症”也随之大起大落,彻底暴露无疑,在几亿国人心里,他变成了仅次于万寿无疆的永远健康。

社会被闹得人仰马翻,许多家庭已趋家破人亡边缘,“批判走资派”、“破旧立新”的运动正如火如荼,据知情人讲:“两边反差巨大,林彪这边愁云惨雾,唉声叹气;主席那边欢声笑语,莺歌燕舞。

彭真:“总路线还好解释,'大跃进'不好解释。”

1月29日

林彪:“事实证明,这些困难,在某些方面,在某些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那幺,弯路会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难会小得多。我感觉到,我们同志对待许多问题,实际上经常出现三种思想:一种是毛主席的思想,一种是'左'的思想,一种是右的思想。当时和事后都证明,毛主席的思想总是正确的我个人几十年来体会到,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的。他总是围绕着实际,不脱离实际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的历史,就是这幺一个历史。因此,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党更需要团结,更需要跟着毛主席走。”

1月30日毛泽东作自我批评:“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由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

会议的最后2天,分别由总书记邓小平和总理周恩来作报告。总书记的报告是突出强调党内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问题,把“坚持与否”、“完善与否”的意义提到关于党和国家命运的高度。总理的报告则细密地检查了国务院的工作,并报告了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林彪对叶群说:“看他以后怎幺收场。”此时江青领导的“中央文革小组”已成了中国实际上的首脑机构,她乱了中央和各省政府,又染指军队,林彪曾嘱咐叶群:“不能让这个女人插手军队,军队不能乱。”毛泽东从组织上规范了军队在运动中的位置,指示成立“军委文革小组”,江青出任顾问,穿上军装以后,又担任副组长之职,就像“中央文革小组”一样,她虽是副职,却起着中心主导作用。为防止军队动乱,林彪根据几个老帅的意见,指示秘书起草军委的《八条命令》,并亲自为其加附了5条说明,这实际上是针对毛泽东、江青的预防措施,保护军队干部免受冲击。可是到了后来毛泽东却批示:

“军队要介入。军队不能成为防空洞、避风港。”于是《八条命令》形同废纸,全军直属机关单位、院校、医院、文艺团体“踢开党委闹革命”,军内造反势力恶性膨胀肆意横虐,冲击军事首脑机关,破坏战备设施,残酷揪斗军区各级首长。北京发展到冲击各军兵种总部,甚至国防部,从将军到元帅都被当作靶子。凡是曾反对过毛泽东、江青及其“文革小组”的人,都被毛泽东点名打倒,诸如谭震林、陶铸等等,捏造出无数冤狱。值得一提的是,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骨干成员——“四大金刚”,都是文革初期的受害者,其中邱会作最惨,差点被活活打死。

“七千人大会”可以说是中共党的民主制中最民主的大会,可是毛泽东运用深厚老道的反右经验,根据会上彭真、刘少奇、林彪、陈伯达、陈云等人袒露出的“心声”,在党内划分出旗帜鲜明的“阶级队伍”。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见P1070-P1071)中曾评价:“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中央领导同志抓住民主集中制,特别是抓住破坏民主的倾向,来分析犯错误的原因,确实是抓到了要害。”“毛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把党的民主制中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但是,遗憾的是,这次大会以后,民主制中在党内特别是党的高层政治生活中,并未得到严格遵守和真正执行,而且日益受到破坏,从而也日益加剧了党内生活的不正常。”

随着中共第一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地位蒸蒸日上,毛泽东因为犯了一系列的错误,而大权旁落,不断受到排挤。当时若召开九届人大,毛泽东退出中共政治舞台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到了1964年毛泽东已经退居二线,不再料理国家大事。根据1953年他在杭州制订的共和国宪法,干了两届的毛泽东在表面上是在准备退休了,但这时令他愤怒而绝望的就是他的这位接班人,竟然指示在会后即将上任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把前3年的历史写进书里,要勇敢地把它编成剧演,要更勇敢地立碑传给后代。把1959至1961年3年的辉煌功绩写书、编剧演、立碑!一贯以伟大、光荣、正确自居的毛泽东心里会怎幺想,大家应该很清楚。

在历史书写成以前,剧演尚未编排好,碑址也没选定的情况下,天翻地覆的文化大革命先发制人了。

毛泽东酝酿发动“文革”是蓄谋已久的,为了扫清一切障碍,把矛头直指资产阶级当权派,首先就要取得军队的支持。为打赢这场没有法律条文支持的战役,他做了文、武两个方面的充分准备,最早的准备应是在1957年9月30日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时,搬出夫人给全国人民亮相;既而到处宣扬自己即将退休,躲过了1961年召开“九大”的可能。在1962年9月24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发起了反攻,先通过制造舆论,再打击刘少奇的左右手。他在会上发表《关于阶级、形势、矛盾和党内团结问题》的讲话,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对“单干风”(指包产到户)、“翻案风”作出批判,分别成立彭德怀、习仲勋项目审查委员会,对这两个“反党集团”进行审查,邓子恢主持的农村工作部也被定为“十年来没有做过一件好事”。这一切都是为击倒刘少奇作的精心准备,笔者在此只说说在文革爆发的前一年,毛泽东所作的“文”、“武”两方面准备:

在“文”的方面:1965年8月15日,《人民日报》批电影《不夜城》,将“阶级斗争”的概念先期推出。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批《海瑞罢官》,为大辩论的文战场打开缺口。12月,《红旗》杂志批翦伯赞的“超阶级”、“纯客观”的资产阶级思想,大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被泥塑得全国到处都是,阶级斗争论在全国逐渐形成大气候。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