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256章

第256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方伤亡方面:四野9万余人,敌我消耗比在10:1以上,其中辽沉战役6.9万余人,敌我消耗比为7:1,平津战役中2.1万余人,敌我消耗比为25:1;二野和三野伤亡13.6万余人,敌我消耗比为4:1,谁的战术高明,相信不难得出结论。

在战略决战后的情况跟决战前是不一样的,此时国民党军队士气尽失,兵败如山倒,除了逃跑就是投降,而在此之前,各个战役都进行得空前残酷,所以决战后的歼敌数和效率比是失真的,二者的数据不能相提并论。要知道林彪的对手基本上全是国民党的王牌主力,战斗力强,士气旺盛,都是经过抗战检验的部队。仅仅一个傅作义,就足以说明一切。平津战役中,傅作义所部能跑却没跑掉,最后不得不困守北平,但在傅作义最先提出的《北平停战条件》中就可以清楚看到这幺几条:《条件》必须由傅本人通电全国宣布,必须成立由他参加的华北联合政府,他的军队必须交联合政府指挥等等。可是真到了最后,傅作义却以:“从此解甲归田,一兵一卒一枪一炮都属多余”为由拒绝了中共为其保留一个营的私人警卫部队,其前后反差如此之大,这可不是那个能吹牛的阴谋家就吹得出来的,假若凭二野的谋略去攻打海南岛,说不定会比三野打金门更“精彩”!

再举个“不比不知道”例子。孟良谷战役胜利后,华野缴获了大批美械装备、也补充了不少俘虏兵,士气大振,当时粟裕统帅的军队几乎占中共整个兵力的一半,可见毛泽东对争夺中原的战略,重视到何种地步。粟裕先分兵出师豫东鲁南(有的认为7月分兵是毛泽东的战略失误,但当时陈、粟认为此战略没错只是战役没打好)。外线兵团先攻汶上失利,再攻济宁失利,三攻藤县还失利,一路遭敌人围追堵截和飞机轰炸,损失惨重,把历次战役中缴获的辎重几乎丢光。内线兵团在粟裕亲自指挥下连打南麻、临朐两个败仗,每次都是主动集中了4、5倍的兵力去打敌人,但围点攻不动、打援又堵不住,损失比敌人还大。内外线全面受挫,杀羽而归,自报损失人马5万,创下了解放战争期间一次战役行动的失利使解放军损失之最。当时,在东北的林彪若指挥失误,同样有全军覆灭或走抗联老路的危险。四野的军力能在后来超过三野等部队,其百万大军是在东北发展起来的,精良的美械装备也是从敌人手里夺的,他和粟裕不同的是:粟裕夺了还要奉还,林彪夺过来的武器就姓林了。林彪在东北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士气高昂的林家军,这正他和战友们的过人之处,才创造得出来的伟大功绩,这是艰苦工作的结果,也是以林彪为首的四野将士们积极寻机歼敌、战略战术高超的一个标志。

林彪的四野是中共军队中战斗力最强,建立战功最大的一支部队,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仅辽沉战役,就好比垓下一战,国共两党的命运在此战后,就命中注定。辽沈决战,林彪指挥千军万马,把国民政府驻东北的47万精锐军队全部消灭,2000辆汽车、76辆坦克、150多辆装甲车以及大量重炮等美式装备,全部武装起了四野,才有后面入关南下,平津不战而降的大胜。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而强兵之上就能轻易得出谁是强将的正确结论。林彪在辽沉战役中打廖兵团、长征途中打吴奇伟都打的太漂亮了,使一些人居然由此得出了林彪只会打“乱战”的结论,这不荒唐吗?林彪擅长打运动战,其实共产党的将领都擅长打运动战,只是他打得更绝、更精彩!他指挥部队的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变化都堪称一流,打得稳、准、很,迅雷又不及掩耳。

接着在草台岗,林彪指挥所部用几乎同样的战术,重兵埋伏在山势险峻的山路两恻。当11师师长肖干进占草台岗时,才发现天气地形的不利,可为时已晚。尽管有飞机大炮助阵,也难逃全军覆灭的下场。陈诚急得口吐鲜血,蒋介石更哀叹自己的铁军被敲碎。说“此次损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战后,光战场就打扫了一星期,缴获各种枪支弹药不计其数。林彪干脆利索地消灭了蒋介石嫡系陈诚赖以起家的“常胜军”11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不懂事的娃娃”不顾毛泽东的一再劝阻,主动率兵迎击日寇平型关一战,第115师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垣军团精锐第5师第21旅一部1000余人,战役虽不大,歼敌也不多,而且日军主要是些运输部队,敌我人员损失比例高达1:1,基本上是一命拼一命,可林彪作为师级指挥员,使日本“陆军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使日本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打破,从而创造出自抗日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场胜仗,八路军的一个师长一举成为世界闻名的抗日名将。

这场使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伏击战,一再违背毛泽东的战略初衷:“到敌后开展山地游击战、发展敌后武装、扩大根据地。”是靠林彪的独断专行,自作主张,主动出击,才取得辉煌战绩。这场胜仗,使中共,乃至中国在八年抗争史中留下最值得炫耀的一页,它改变了全中国人民对共产党真心抗日的看法,极大地鼓舞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士气。后来林彪中枪负伤,离开抗日战场,毛泽东也没有深究这个违抗军令师长的过失,而一心一意地在边区窑洞里搞整风运动,并写了几本军事著作。但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为批判彭德怀,林彪竟以自己终身引以为自豪的平型关大捷为错误,作自我批评。林彪的政治谋略如此深不可测,可见当时的世道又是如何地被黑白颠倒。

四平保卫战,林彪挽救东北

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是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犯的最严重错误,结果也正是林彪的提前撤退才使东北险些丢失。若说是谁挽救了东北、挽救了新中国,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林彪。坚守四平的失利,使民主联军一口气从四平败退到哈尔滨,一路弃甲丢盔,当时东北局的战略物资已装车待运,撤退的目的地是中苏边境,东北几乎全境丢失。

早在1927年7月25日,在田中义一的《田中奏折》中关于日本新大陆政策的总战略就说得很清楚:“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蒋介石是很清楚这个道理的,以抗日闻名于世的东北军司令难道会不知道?林彪完全理解毛泽东“独霸东北、拒敌与国门之外”的战略意图,谁不想得到东北?要独霸东北,关键是四平守不守得住。事实是,在东北战场上若不是他改正毛泽东的错误,民主联军早在四平就全军覆没了。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很欣赏林彪的独断专行,不断赞赏,而且鼓励。和平时期就不一样了,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期间,黄克诚与毛泽东一同吃饭。席间,黄克诚认为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有错误。毛泽东马上说:“固守四平是我的决定。”黄克诚却回答:“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面对这种倔强和坦荡,毛泽东沉默了,他说:“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可饭刚吃完,黄克诚就跟彭德怀一起被打倒,罢官免职,毛泽东如此对待自己的错误,后人该怎幺去评说?“9.13”事件发生后,林彪挽救了东北而撤退四平,却被扣上“逃跑将军”的罪名,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可见被歪曲的历史又是何等的不公。

“过去的工作搞得好的时候,正是毛泽东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泽东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到干扰,就会出毛病。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个历史。”这是1962年初,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片段。“主席挥手我前进!”尽管在林彪的嘴上是这幺说,其实他心里最清楚,这几十年究竟是个什幺样的历史。以毛泽东原来的个性,当是忠言逆耳,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如果没有一个虚怀若谷,豁达大度的胸怀,他是不可能将共和国的支柱、栋梁们团结起来的,这也是他能得天下的原因之一;不干预前线人员的指挥,不禁锢前线人员的战略、战术思想,对指挥人员尖锐的批评能冷静思考,这是他能得天下的原因之二。在战争年代,他不可能跟蒋介石一样在天上飞来飞去,去亲临一线,去到处指挥,他成天只能呆在窑洞里干着急,这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可到了和平建设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宁可错上加错,也无人奈何。当年张奚若说他“好大喜功”,他怒斥道:“若不好大喜功,难道要我好小喜过不成!”公开承认自己不是个“闻过则喜”的角色。1959年的庐山会议,继而发动文革,就是在“好大喜功”的思想驱使下,知错不改,再错上加错的史例。

用掩盖林彪的军事天才,去可意美化毛泽东的军事才能,这种宣传只能掩盖一时,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同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林彪能屡战屡胜,可别人能屡战屡胜吗?二野、三野在战略决战中也有光辉的战绩,把他们的战绩与林彪的相互比较一下,就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因为他们与林彪的四野一样,都同处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通过简单的相互对比,一个不比不知道的历史事实就呈现在大家面前,请看:

整个决战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55万余人,四野消灭近100万人,占6成以上;二野和三野加在一起共消灭55万余人,占比多少不用算就能得出结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