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林彪多次打电报建议用运动战而不是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有没有战略眼光?
长征途中,会理会议前林彪写信建议迅速北进与4方面军会合,在北进会合前毛泽东的战略是在川或黔建立新的根据地,而不是因为北面有强敌,最终造成四渡赤水期间的四处碰壁,有没有战略眼光?
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成功地指挥了平型关一战,使毛泽东单纯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
的抗日战略,变成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有没有战略眼光?
他无论是打伏击、打追击还是组织撤退,无论是突击敌人中枢要害、还是长途奔袭、迂回包抄都是很出色的战例,堪称力量速度变化与准确细腻的完美结合。一件件战史都令人荡气回畅,都能算充满阳刚之美的运动战艺术精品。除此以外,林彪不仅会打运动战,他也是中共将领中征战最全面的战将,“湘江阻击战”,“四平保卫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都是共产党军队打的最著名、最惨烈、规模最大、最成功的阻击战,这些难道不是林彪打的?林彪红军时期“攻漳州、克乐安、战宜黄”,解放战争时期“血战锦州”、“激战天津”
也都是各个时期共产党军队打的最成功、最漂亮干脆的城市攻坚战。其它的元帅、大将们都同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拿什幺去与他相比?林彪擅长打“运动战”、打“伏击战”不假,但打“阻击战”、“攻坚战”同样打得的漂亮,同样打得惊天泣鬼干脆潇洒。
战略军事家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已经证明,至高无上的皇权,是容不得任何质疑的。《礼记曲礼》里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被历代利益集团肆意歪曲地利用,人民的思想被禁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被维持得秩序井然,只反贪官的皇权至上思想决定了整个意识形态,帝王创造的历史自始皇开始方得以稳定地代代延续,人治、君治、党治、德治主宰了社会的一切。一旦法律成为虚设的外表,利益集团残暴、掠夺的本性就会表露无疑,太平盛世便告终结,随即天下大乱,百姓遭殃,生灵涂炭。犯上作乱、大逆不道的治罪要幺是诛灭九族,要幺是凌迟处死,使持不同政见者不能用和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只能通过造反、暴乱,只能通过血腥的枪杆子,权利才能更替,社会才能重新整合,不满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地宣泄,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演变史。
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立下了奇功,打出赫赫威名。大军入关时,黄永胜就豪气十足地说:“单是我们‘四野’就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林彪麾下不少人拿辽沉战役来说比垓下一战,说林彪这一仗打得不亚于韩信当年的十面埋伏,毛泽东就是在此战后才意识到夺取全国胜利的时间要大大提前。于是在“四野”中那些最信任最佩服林彪的指战员,确实有称其为“韩信”的,但韩信毕竟是悲剧性人物,所以林彪为人便有“打仗像韩信,处世同张良”一说。若仅以纯军事而论,毛泽东亲自带兵没有超过十万,林彪带兵超过百万之众,而且也是多多亦善。在延安大练兵时,看毛泽东在靶场上表演出的射击水平,根本就不能与曾冲锋陷阵、威震敌胆的林彪相比拟。历史上的赵构和岳飞在军事方面根本就没有一比,可结果是韩信被诛、岳飞被杀,凡功高能震主的大将军没几个落得好的结局,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都举不胜举。刘邦、赵构的军事才能只能算个二、三流水平,而韩信、岳飞被诛杀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才能不及前者吗?是因为他们的战略思想不够深远、伟大吗?显然不是,因为既然主子能被震于臣子的功高,就足以说明臣子的政治才能、战略思想都超过了前者,在历史上,臣子因政治、军事才能低下,而具有“野心”的事例还鲜有所闻。帝王的疑心加上利益集团去可意维护,使韩信、岳飞均死在几千年形成的高至无上的皇权意识上。
如今毛泽东成了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的思想仍照耀着神州大地,后人追封毛泽东的佳冠是这一家,那一家的,笔者没有细数,估计也要让他戴上十几顶高帽子。“9.13”事件发生后,林彪戴上了“阴谋家”、“野心家”的帽子,佳冠里仅剩下一项——军事家,而且还没有战略眼光。这不是在闭着眼睛说瞎话吗?他能成为阴谋家,其基本条件就必须具有战略眼光,而且他还是个隐藏得很深的大阴谋家。
“天曰昭昭!天曰昭昭!”抗金名将岳飞因涉嫌“谋反”死于风波亭,也被神州共讨过,但还是得到了昭雪,成为万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笔者在此先且不论林彪的下场,仅凭他赫赫的战功,是不可能永远掩盖得住的。伟大的军事家林彪,不仅精通战略,而且眼光深远,这也是他能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所必备的条件,以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客观公正的历史就是要讲事实,真假如何自有公论,请看:
早在1929年,林彪就不同意毛泽东“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且还建议用比较游动的方式在江西、福建、广东三个边界建立根据地,不要死守一地,有没有战略眼光?
在红四军七大期间,林彪勇敢的支持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军事路线,有没有战略眼光?
1932年,林彪作为东路军总指挥改变了中央要他在赣江流域作战的命令,支持了当时没有被多数人接受的毛泽东的主张,转而去打漳州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有没有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