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林彪疑案 > 第261章

第261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6、温都尔汗的坠机地点位于漠北深处,远离中国大陆,约有300公里的航程,如果飞机想“逃”

回国内,也得20分钟左右,苏军即便要将其击落,也不至要在此地急于下手。

中、苏、蒙三方一致承认坠毁的256号坐机右机翼下有一个开口,没有洞穿,直径达40厘米的洞。这个洞,正是飞机右翼储存燃料的关键部位。说它大,飞机坠毁时没有造成解体,而四分五裂;说它小,足以造成烈火焚身,而毁灭一切。这个形同锅盖大小的洞,洞孔形状不规则,边缘铝刺有的朝里,有的外翻,显然是受力所致。那幺,它受到了什幺样的“力”?据中共官方的说法:“洞的边缘铝刺外翻,是着陆时油箱内部爆炸引起的。”这不禁令人起疑:着陆时引起油箱内爆,为什幺不“爆”在机翼左边,或机腹的部位,这些地方都是储存燃料的关键部位,难道仅仅是纯属巧合?

40厘米洞的证据二

如果按官方的说法是着陆时油箱内部爆炸,那幺这个洞的边缘铝刺内翻又怎幺解释?油箱内部无论怎幺爆炸,即使往油箱里装进遥控炸弹、定时炸弹,或者是遥控定时炸弹,受创的铝刺也不可能内翻,这是基本的力学常识。很明显,创口还受到了外力,那幺,这个外力又来自那里?

40厘米洞的证据三

因中苏双方意识形态全面对立,导致严重的军事对抗,在漫长的边境上互驻重兵,剑拔弩张,双方屯兵都超过百万人以上。1971年的双边关系虽比1969年有所缓解,但边界仍处在紧急战备的状况下,对天空的警戒当然不会丝毫放松。林彪的坐机体形庞大,与战斗机的速度比起来就显得过慢,它突然出现在高度紧张的边界低空处,随后又进入蒙古领空,在对方的军事人员看来,这架来历不明的飞机会使他们感到格外地吃惊和紧张,而不敢贸然采取攻击的行动,分析的理由如下:

我紧张地注视着飞机的飞行方向。梁璞说:“这架飞机飞行不一般,情况异常。”

我问他:“有什幺特点?”

梁说:“第一,飞的不是国际航线;第二,方向往北,马上要出国境到蒙古了;第三,飞的是低空。”

我坐在标图前,不断将飞机的位置、高度、方向等等情况向周总理报告。

眼看飞机要出国了,我请示周总理怎幺办?要不要派飞机拦截?

1、自中苏关系恶化以来,处在战备状态下的边境从未出现过类似事件。虽然苏联在80年代击落过南韩民航客机的事件,但256号的出现是史无前例的。因为情况错综复杂,莫斯科考虑、分析局势的时间有限,在仅仅30分钟里,如果仓促地下达进攻命令,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2、从飞行的轨迹来看,自起飞时就在自己的国境内东闯西串,毫无航线地乱飞,飞行高度也达不到普通民航的标准,仅此一点就明显不同于80年代被击落的南韩客机。林彪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引起边界的注意。在边境附近的上空经过充分的示警后,突然闯入了蒙古国境,这在对手看来不可能是迷途的民航班机。

3、没有那个国家会派出一架这样的飞机来从事军事活动,因为2000-5000米的高度对低空飞行的侦察机来说,就显得太高;而对高空飞行的侦察机来说,高度又明显不够;如果是在试探雷达讯号,那幺对这架飞机本身来说如同找死。其飞行轨迹杂乱无章,在雷达上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也不可能是首先发动军事攻击的战斗机,即使是空降机、轰炸机,仅此一架飞机又能起到什幺作用呢?

4、飞机飞得既低、又庞大,对蒙古驻军来说无须使用导弹,仅用高炮就能将其轻易击落,也正因为如此,就更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中国不是南韩,已经有一定的核反击能力,如果轻率地打响第一枪,去摧毁这架容易遭受攻击的不明飞机,对高度敏感的边境来说,很有可能是引发双方大战的导火索。

5、飞机在蒙古境内虽飞行了30分钟,按每小时900公里的速度计算,拋开降落的时间,即使走直线也只能刚刚飞到苏联边境,但不可能坠毁到温都尔汗。因此,256号坐机尚远离苏联国境,对苏联本土未造成实质性的威胁。要知道蒙古军队的指挥权掌握在苏联手上,所以蒙军不可能擅自做主,去独自攻击这架简直如同飞碟的奇怪飞行器。

周总理告诉我,在你之前,吴法宪也请示过,毛主席说:林彪还是我们党的副主席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要阻拦,让他飞吧。周总理还说:

林彪是党中央副主席,把他打下来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这架飞机飞出国境以后,将会有什幺结果?国内外会产生什幺样的影响?我们都十分担心。当时估计林彪会逃到苏联,毛主席、周总理已经商量好应付由此引起的一切事件,并作了最坏的打算。

在上面几段文字里,可以看出256号坐机曾越过承德上空,那幺在这个所谓的3点直线上已经出现西偏迹象,李德生在后面也亲自证实:“这时,飞机耍了个花招,是先向西飞了一段,然后才调转方向往北飞。”很明显,林彪并没有走所谓的3点直线,伊尔库茨克就很难说成是这条直线的目的地。在这段文字的最后,李德生等人看到飞机已经出境,都十分担心,但此时已清楚地提到了毛泽东对林彪后事的安排——“当时估计林彪会逃到苏联,毛主席、周总理已经商量好应付由此引起的一切事件,并作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林彪真的到了苏联,那幺毛泽东和周恩来已经商量好了些什幺对策呢?

40厘米洞的证据一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