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血腥的盛唐 > 第20章

第20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高孝基的确眼力不凡。这个年轻人日后果然成了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得力的心腹重臣,并且最终成为初唐的一代名相、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贤相”之一,的确堪称伟器!

来投靠李世民的这一年,房玄龄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隰(xí)城(今山西汾阳县)县尉。但是李世民在军营前第一眼看见他的时候,马上有一种一见如故之感,随即任命他为记室参军,引为智囊。而房玄龄也将李世民视为知己,从此尽心竭力地辅佐这位英主。

大业十三年九月末,李渊集团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开始缩小对长安的包围圈。刘弘基、殷开山率军六万,西进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南渡渭水,进驻长安故城(汉长安)。与此同时,李世民率所部十三万人进驻阿城(秦阿房宫故址)。

九月二十七日,驻守永丰仓的李建成也奉李渊之命,率部从新丰(今陕西临潼县)直驱长安。

得知翟让被李密干掉后,王世充发出了一声怅然若失的叹息。

因为他知道瓦岗高层始终存在矛盾,尤其是翟让和李密,绝对不可能长期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存共荣。所以王世充一直认为这是他消灭瓦岗的一个机会。他在心里默默把宝押在了翟让这边,希望翟让能把李密收拾掉,然后他再轻松地收拾翟让。

可结果却与他的希望截然相反。

通过多次交手和这段时间的观察,李密这个对手越来越让王世充感到可怕。他在一声长叹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李密天资甚高,做事聪明果决,来日是一条龙还是一条蛇,实在难以预料!”

【李渊“匡扶帝室”】

宴会厅里除了主宾数人之外,就只剩下李密的一个带刀侍卫蔡建德。

众人寒暄片刻,菜还没上齐,李密就命人拿了一张新造的良弓出来,让翟让试射。翟让接过去,刚刚把弓拉满,李密就给蔡建德使了一个眼色。蔡建德突然抽刀,从翟让的背后一刀砍在他的脖子上。翟让一头栽倒在地,从鲜血喷涌的喉咙口发出牛吼一般的惨嚎。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蔡建德就已经把翟弘、翟摩侯和王儒信三人全部砍死。

外面厢房的单雄信、徐世勣等人听到嚎叫声,立刻跳起来夺路而逃。跑到大门口时,徐世勣被守门卫士砍伤了脖子。王伯当从远处看见,大声喝令卫士住手。单雄信等人慌忙跪地求饶,其他的侍卫们惊恐万状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李密很快走了出来,高声道:“我与诸君同起义兵,本来就是为了除暴平乱。可是司徒却专横贪虐,欺凌同僚。今日只诛杀翟姓一家,与诸位没有干系。”说完命人把受伤的徐世勣搀扶进去,亲自为他敷药。

翟让的部众风闻翟让已死,都准备各奔东西。李密先是命单雄信前去宣慰,随后自己单人独骑进入翟让军营,一再劝勉,终于说服了他们,然后命徐世勣、单雄信和王伯当分别接管了翟让的部众。至此,整个瓦岗军营的恐慌和骚动才逐渐平息。

李世民进入渭北之后,远近各地的士民、隋朝官吏、变民首领络绎不绝地前来归附,史称“归之如流”。就在这些人当中,李世民精心挑选了一批才俊之士作为自己的左右手。房玄龄就在这时候投到了李世民的麾下。

房玄龄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博览经史,在文学和书法上均有很高造诣。少年时代曾随父亲、泾阳令房彦谦游京师。其时国家安定,天下太平,人人都认为隋王朝一定会国祚绵长、江山永固。可房玄龄在长安逛了几天后,却从鼻孔里重重地哼了一声,对他父亲发表了一番时政感言,把人人称颂的隋文帝杨坚狠狠数落了一回,骂他“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到头来必定“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他父亲听了这番大逆不道之言,本来就已经吓得不轻,没想到房玄龄紧接着又说了一句:“(隋朝)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旧唐书·房玄龄传》)

最后这句灭九族的话彻底把他父亲吓得魂飞魄散。

房彦谦张口结舌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些话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

十八岁那年,房玄龄中了进士。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见过房玄龄后,大为惊叹,忍不住对同僚说:“我阅人无数,从未见此少年,将来必成伟器,只可惜看不到他‘耸壑凌霄’的那一天啊!”

翟让之死是瓦岗高层权力斗争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集团内部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

从表面上看,李密成功消灭了内部最大的一支异己势力,顺利收编了翟让的心腹和部众,使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得到了巩固。可实际上,瓦岗内部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并未就此消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经过这场流血事件之后,李密身边的将吏都变得人人自危,几乎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会成为第二个翟让。

一种看不见的忧虑和恐慌就像一场可怕的瘟疫一样,从此在瓦岗军中迅速蔓延。

从这个意义上说,翟让之死并没有为瓦岗的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反而成为瓦岗从全盛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捩点。

虽然此后的瓦岗军在战场上仍然是所向披靡、胜多败少,但是败亡的危机却已经在表面的强大之下悄悄酝酿。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