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李旦知道,三郎隆基发动这场政变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太子之位,而且以他的能力和功劳而言,这个位子确实也是他应得的。但是棘手的问题在于,隆基排行老三,而且还是庶出,如果立他,嫡长子成器会作何感想?
太平公主嘴角掠过一丝鄙夷的冷笑,径直走上前去,对少帝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不是你小孩子的座位。”说完一把抓住李重茂的衣领,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他提下了御座。
就这样,在几个政变首脑的一手操纵下,大唐帝国迅速完成了新一轮的权力交接。
当天,李旦正式登基,并亲临承天门,宣布大赦天下。一个月后,朝廷改元景云。
这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二次登基,与第一次登基时隔二十六年。
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大殿下方站满了鸦雀无声的文武百官。
百官前列站着目光炯炯的李隆基和刘幽求。
这是一场特殊的朝会。
整个太极殿一片静默。
人人都在静默中等待一个毫无悬念的谜底揭晓。
二十六年是一场无奈的轮回,充满了一种宿命的怅惘。李旦发现自己走了很久,走了很远,可是一不小心,却又回到了当初那个极力想要逃离的地方。当初被他弃如敝屣的那顶皇冠,而今又成了他不得不戴上的一副枷锁。
第一次帝王生涯给李旦带来了无尽的压抑、苦闷和烦恼,而第二次帝王生涯,又会给他带来什么呢?
【两强相争中的夹缝天子】
李旦即位后,一个严峻的问题立刻摆在了他的面前。
要立谁为太子?
太平公主用一种矜持的目光依次扫过所有人的脸,然后不紧不慢地开口了:“家国多难,社稷不宁,皇帝欲以此位让叔父,诸位认为如何?”
文武百官低垂着头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继续保持沉默。
只有刘幽求挺身出列朗声道:“国家多难,皇帝仁孝,追踪尧舜,诚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爱尤厚矣!”(《资治通鉴》卷二○九)
皇帝仁孝,故“被禅让”;相王慈爱,故“被拥立”;百官沉默,故“被代表”。很好,叔慈侄孝,君仁臣忠,上下和睦,一团和谐。
然而,刘幽求说完后,瘦小的少帝李重茂却依旧一脸茫然地坐在宽大的御座上,仿佛根本没意识到眼前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