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血腥的盛唐 > 第325章

第325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实际上到了这一步,燕朝的人心基本上已尽归史思明了。三天后,史思明又秘密约见了安庆绪的心腹安太清,命他想办法诱安庆绪出城。

安太清随即回城大造舆论。最后,在文武百官的同声谴责、甚至是软硬兼施之下,安庆绪不得不命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向他俯首称臣。不过,安庆绪还是不打算出城。他让安太清转告史思明,请他“解甲入城”,说自己将亲自“奉上玺绶”。

解甲入城,亲奉玺绶?

听到这样的话,史思明在心里发出了一串冷笑。我要是真的解甲入城,恐怕还没见到皇帝玺绶,就先见到刀斧手了吧?

史思明很快就给安庆绪回了一封信,说:“愿为兄弟之国,更作藩篱之援。鼎足而立,犹或庶几;北面之礼,固不敢受。”(《资治通鉴》卷二二一)然后把称臣表一同送还给了安庆绪。

史思明退至沙河(今河北沙河市北),得知唐军已全部南逃,遂集合部队回到邺城,在城南扎营。他既没有进城去见安庆绪,也不向南追击唐军,而是天天在营中饮酒作乐,犒赏三军,要看安庆绪作何反应。

准确地说,史思明是想看看安庆绪如何兑现“让位”的诺言。

唐军走后,安庆绪命人搜罗了唐军遗弃的六七万石粮食,然后紧闭城门,一声不响,仿佛根本没有意识到史思明的存在。

安庆绪如此冷落史思明,令邺城的大多数文武官员相当不满。高尚、张通儒等人就对安庆绪说:“史王远道而来,解除了邺城之围,臣等理应出城迎谢,不该避而不见。”

安庆绪知道,从他死乞白赖地求史思明来救命的那一刻起,自己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关键倒不在于那个出让皇位的许诺。因为诺言从来都是很不靠谱的东西,天底下自食其言、出尔反尔的人多了去了,何止我安庆绪一个?

史思明这段话的意思是:你我今后就做兄弟之国吧,一有情况就互相支援。大家鼎足而立就好了,至于面北称臣之事,我绝不敢接受。

问题在于——胆敢食言的人必须有实力做后盾。

说白了,安庆绪之所以出现权力危机,归根结底就是他的实力跟史思明差得太远。没有实力做依托,不管你有没有许下出让皇位的诺言,结果都是一样的。如今,高尚、张通儒等人之所以帮史思明说话,并不是因为他们平时做人都很高尚,认为既然许诺就不能食言,而是因为他们看出了史思明的实力,所以一心想要改换门庭、另投明主了。

其实安庆绪比谁都清楚,请史思明来解围纯粹是引虎驱狼之计,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从他逃到邺城的那一天起,他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挨一天算一天了。现在的处境也是一样,明知道这么拖下去不是办法,他也只能拖一天算一天。

事已至此,安庆绪只能有气无力地对高、张二人说:“随便,你们想去就去吧。”

史思明见到高尚和张通儒后,立刻痛哭流涕,大倒苦水,作出一副忠心救主却遭人猜忌的冤枉状,然后送给二人一笔厚礼,恭恭敬敬地送他们回城。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