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李怀光反叛之前,兵多将广,势力强盛,朱泚对他非常恭敬,不仅致函尊其为兄长,还相约与他在关中称帝,愿为兄弟之国。但是当李怀光起兵后,朱泚却发现李怀光很快失去了部众的拥戴,于是朱泚便又端出一副傲慢的面孔,赐给李怀光“诏书”,以臣节相待,并打算征调他的部队。李怀光勃然大怒,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他现在既担心麾下的部众哗变,又担心李晟会从背后攻击他,所以根本不敢和朱泚兵戎相见。
兴元元年春天,关中的形势显得微妙而复杂:李怀光、李晟、朱泚三方既相互敌对,又相互制约,谁也不敢率先动手;每一方都怕被第三方抄了后路,所以都想等另外两方开打,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言下之意,就是希望田绪不要和朱滔结盟。
面对各方抛来的橄榄枝,田绪顿时有些受宠若惊,同时也有些举棋不定。他召集将佐商议,几位幕僚一致认为:“幽州军队穷凶极恶,所到之处白骨盈野,虽说是前任大帅背信所致,可百姓有何罪错,要遭此浩劫?朱滔目前的兵力虽然强大,但他不行仁义,亡可立待。何况恒冀和昭义正准备对他发动攻击,大帅完全没必要屈居其下,跟着他反叛朝廷。而今之计,应该立即遣使入朝,上表归顺。天子正流亡在外,听说魏博诚心归顺,一定倍感欣慰。相信用不了几天,大帅的官爵定会到手。”
田绪笑了,遂依计而行,遣使入朝。
李怀光虽然扯起了反旗,但他的境况实际上并不舒心,甚至可以说相当窘迫。
原因很简单——他的造反不得人心。
当然,领导的应变能力通常是很强的。孔巢父看了看满身血迹的田绪,又看了看刀剑出鞘的魏博将士,马上以魏博宣慰使的身份,代表天子和朝廷,授予了田绪“权知军府”的职务。所谓权知军府,差不多就等于代理节度使。
几天以后,魏博将士们才知道,他们被田绪这小子忽悠了。
原来谋杀田悦的人并不是扈崿和刘忠信,而是刚刚被他们拥立的领导田绪。
然而,生米已经做成熟饭,大伙也只能承认现实,何况腰包里还多出了沉甸甸的东西,他们也就不跟田绪计较了。
过后,田绪又陆续杀了田悦的亲信将领薛有伦等二十多人,魏博将士也都装聋作哑。
从下面这一连串事件中,我们不难窥见李怀光的窘迫。
首先,发兵吞并李、杨二部的同时,李怀光就企图策动两名朔方旧部在奉天城中发动兵变,一举诛杀德宗。这两个旧部,一个叫韩游环(时任邠宁兵马使),一个叫赵升鸾,当时都在奉天护驾。假如他们真的和李怀光同时发难,德宗必定在劫难逃。所幸,这两个人都心向李唐。接到李怀光的密信后,韩游环就主动向德宗呈上密奏,揭露了李怀光的阴谋;而赵升鸾也同样向奉天的最高军事长官(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作了禀报,以致李怀光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其后,当德宗车驾仓促逃离奉天时,李怀光又派孟保、惠静寿、孙福达三个将领率精锐骑兵去追杀天子。可三人奉命出发后,却故意在途中逗留延宕,放走了德宗。虽然他们回来后立刻被李怀光解职,但他们都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所以无怨无悔。
接下来,李怀光想发兵攻打李晟,可一连下达了三次动员令,将士们都拒不从命。他们说:“如果是打朱泚,我们一定效死;要是想谋反,我们宁死不从!”
除了部众和李怀光离心离德之外,朱泚和他的关系也在迅速恶化。
反正没杀到自己头上,就权当没这回事。
得知魏博兵变、田悦被杀的消息之后,最高兴的人莫过于幽州的朱滔了。
他仰天狂笑:“田悦忘恩负义,老天爷终于借田绪之手把他宰了!”随后,朱滔抓住机会趁火打劫,大举出兵进攻魏州,其部众和回纥人在魏州附近肆意劫掠,如入无人之境。
同时,朱滔还派人给田绪送去了一封信,表示承认他魏博节度使的身份。田绪大喜,连忙向朱滔馈赠了大量金帛。朱滔对田绪的表现很满意,让使者回去告诉田绪——当初因田悦背信弃义而撕毁的盟约,即日起恢复如初。
对于魏博的变乱,比较尴尬的人是恒冀的王武俊和昭义的李抱真。十几天前,他们得知田悦已被朱滔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于是亲自带兵前来救援,不料魏博突然爆发叛乱,他们只好停止进兵,静观待变。后来,田绪迅速控制了魏博的局势,而朱滔也抢先和田绪恢复了盟约,王武俊和李抱真才赶紧做出反应,派人告知田绪——恒冀和昭义始终是魏博最坚定的盟友,只要魏博有难,二镇一定全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