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战争与和平】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天,历时五年的诸藩之乱终于尘埃落定,可德宗李适还来不及享受一下久违的安宁,西北边境就传来了令人心惊的战报。
战报中说,吐蕃宰相尚结赞悍然发兵,大举入寇泾州(今甘肃泾川县)、陇州(今陕西陇县)、邠州(今陕西彬县)、宁州(今甘肃宁县)等地,大肆掳掠人畜,强行收割庄稼,以致边境骚然,各州县莫之能御,纷纷闭城自保。
内忧方平,外患又起,这大唐帝国真的是永无宁日了!
接到战报后,德宗匆忙下诏,命浑瑊率一万人、骆元光率八千人,即日进驻咸阳,以防吐蕃趁势入侵关中。九月中旬,吐蕃前锋的游骑兵果然深入到了好畤(今陕西乾县西北)一带,距长安仅一百五十里路。
可是,这场叛乱又是如何终结的呢?
恰恰是朝廷重新承认了诸藩自代自专的合法性,恰恰是德宗放弃了他的中兴之志和强硬立场,这一切才宣告终结。
相对于这场大叛乱的起因,这种终结的方式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我们可以想象,倘若魏博的田绪刺杀田悦、拥兵自立之后,倘若幽州的朱滔病死、刘怦自立之后,倘若淮西的陈仙奇杀了李希烈、吴少诚又杀了陈仙奇之后,德宗仍然像当年拒绝李惟岳那样拒绝承认他们,那么,叛乱能就此终结吗?战争能就此平息吗?
答案是否定的。
德宗大为震恐,慌忙下令京师戒严,又派左金吾将军张献甫开赴咸阳,加强防守。
虽然陆续派出了三个大将驻防长安门户,但是,二十多年前(代宗广德元年)吐蕃入寇长安的一幕还是不断在德宗眼前闪现。
当年的历史会重演吗?
德宗感到了恐惧。
所以,从这场战争的结果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帝国表面上是胜利了,可德宗企图维护的帝国纲纪、朝廷尊严,以及他本人试图树立的强势天子的形象,却在无形中一一丧失了;另一方面,那些起兵叛乱的藩镇首脑是兵败身死了,可诸藩“拥兵割地、一切自专”的这套规则本身,却毋庸置疑地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我们当然不会否认,德宗一朝的君臣在这场平叛战争中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比如德宗李适的真诚罪己,比如谋臣李泌、陆贽审时度势的智慧和韬略,再如猛将李晟、浑瑊、马燧等人的舍生忘死和浴血奋战等等;我们也不会否认,在历经安史之乱和诸藩之乱的重创后,德宗的妥协退让毕竟为帝国换取了一个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的机会。
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德宗初年的锐意削藩换来的只是帝国的生灵涂炭和满目疮痍;李唐朝廷不顾一切与诸藩大动干戈的结果,也无非是让帝国再次回到了代宗时代的原点。藩镇之乱的根源并没有被铲除,而诸藩废立自专、拥兵抗命的局面也并未得到一丝一毫的改善。换言之,此时的大唐帝国依旧是层层太阿倒持、遍地骄兵悍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似乎有理由怀疑:所谓的“贞下起元”“否极泰来”只不过是一种假象。除非未来的德宗李适能够重拾即位之初的雄心壮志和中兴梦想,否则帝国的臣民又怎能真正享有暌违已久的太平?
第九章四落四起,一代良相李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