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撒种如诗若画
令马林西记忆犹新的是,陈永熙与其说是示范插秧,还不如是说是表演,那精准快速的插秧,犹如开足马力的一台机械插秧机,行间距均匀、笔直无曲,横竖成行,看得水稻栽培专家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而眼前,是这位国家级援外水稻专家像天女散花一样的撒种。
“喏,手里的种子抓得要少,半小把,虎口朝下,先撒出一条边线,”季副局长左手端着装有种芽的面盆,说着,身体略前倾,微微一猫腰,右手向前,虎口朝下,似曼妙的舞者般往前轻轻一扬,落下的种谷便如老木匠弹的墨线一样,纷纷落在距秧板三四寸的边沿上,不偏不倚地形成一条直线。
搞水稻栽培的人,谁都懂得这些基本常识,谁都会做。在家里都是指挥别人做的,自己做起来理当不会有什么问题。尽管如此,领导仍然不怎么放心,杨副县长、季副局长、程站长都来到了田头。
“小胡呢?把第三个板子再刮一遍。”季副局长赤着双脚,裤管卷得高高的,瞄了一眼说。
“嗯哪。”胡龙标应了一声,转向搭档的范光杰,接着说:“来呀,下劲压一点。提。提。好。稳住,再悬一点。”两个人配合着刮板。
“小马呢,你跟邢悌友撒种。小许呢,你把种子先称一下,看看一个板面用多少种。”季学斌副局长一一吩咐。
“算过了,每个板面二斤半。”许峰回答。
上午十点,马林西起床顾不及洗漱,迅速去看稻种催芽怎样了。他估计,这时的种芽已达到预定芽口。
马林西掀去草蓆,正如预期一样。汪长松拎来两桶井水,他们用搪瓷钵泼洒凉水降温,又将种芽轻翻了一遍。过了一会,将所有种子都出窝,摊到阴凉处。待吹干表面水分后,下午就可以落谷了。
种芽焐得非常理想,差不多都是半粒米长的米白色的钻儿,看不到长毛和不发芽的哑种。
杨洪儒副县长看了以后很满意:“种子焐得不错。行。行。”
季学斌副局长左手抓起一小撮种芽摊在掌心,右手的食指拨弄着种芽看了看,脸上露出了这几天少有的笑容:“整齐度蛮高的啊。小马还真有两下子。”
“再算一遍,一定要精准。”季副局长说完,端起装有稻种芽的面盆,走到靠近路边的第一块育秧板顶头。接着说:“来,我给你们示范一下。”
马林西和邢悌友端起面盆,应声站到他的面前,其他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围拢了过来。
杨洪儒副县长中等个子,长得瘦挑,戴一副金边眼镜,儒雅而斯文,他是省农大的高才生,高级农艺师,从技术员一步步提拔到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虽是全县首屈一指的农业专家,但对季副局长的技术还是非常敬佩的。他一手叉腰,一手指着说:“大家看看季局长是怎么做的。好好学学。这些都是基本要领,掌握了回去好教别人。”
大家都围在田埂上,有蹲有站,屏住呼吸看季副局长撒种,心中也充满了一种敬仰和崇拜之情,他毕竟是国家选定的援外水稻专家啊,能看国家级的水稻专家示范播种技术,也算是三生有幸。
此前,在一次全县夏季水稻插秧现场会上,马林西见到全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陈永熙示范过插秧。陈永熙是江苏松江人,十三岁即下田干活,四十年代摸索出“一穗传”水稻选种方法。一九五一年首创全国单季晚稻亩产达七百多公斤,被评为华东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他总结出水稻“三黑三黄”看苗诊断的系统经验,培育的水稻良种“老来青”被全国二十二个省市及十五个国家引种。
午休后一起床,大家就各自拿着工具去秧池。
秧池的育秧板面都已做好,来的人都是搞水稻栽培的好手,又都是农业技术员,拿到什么工具就干什么活。育秧板上有些发白,就用铁铲从畦沟里弄些泥浆浇到上面湿润一下,后面的人立即用木板推过去,刮平,只等下种。
马林西和汪长松将摊凉的种芽轻轻收装到箩筐里,许峰拿了几只面盆,他们轮流将稻种抬到秧池边的田埂上。
落谷播种,算是杂交水稻制种的重要环节,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尽管种芽焐得好,但如果播种不均匀,或是泥浆太重,板面太硬,都会严重影响出苗和苗齐、苗均、苗壮。
落谷时,如果种芽在板面上散不开,或是不均匀,就会形成丛苗。如果落谷太稀,单株分蘖多而无效,会拉长花期。泥浆重,种芽被吸进土里太深,透气差的话,可能会闷死,烂种芽,出不了苗。板面太硬,不抱种,种芽吸收的水分不充足就会缺水干死,即使长出根,也扎不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