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国家如果划了线,那么粮商收购的价格就只能更高,不能更低。否则,百姓直接就将粮食卖给国家,你们粮商怎么办呢?难不成强抢?
故他轻轻颌首,平静道:“孤会让少府估算一个价格出来,待明年粮食收成,便以此价格,无限向百姓收购。”
咦?
少府?不是治粟内史?
殷姮奇道:“大兄打算让王室出资,平抑物价?”
法家认为,只有当社会的组成是一家一户,而不是一个个大族的时候,社会才最稳定。
否则,国家这么安稳,你们还聚族而居,动不动一族就是成百上千个人抱团,这是要干嘛?鼓噪作乱?图谋造反?当地官府还能不能管动你们了?
但问题是,国内一是田地不够分,二是亩产太低,五人耕种百亩地,只存在理想范围内。
更常见的情况是,百亩地需要七八个人打理,可收成的粮食却只够三五个人吃——而且还要上缴一部分给国家。
所以百姓都盼着打仗,因为不打仗,很可能这么熬个几年,家里的人就饿死得差不多了。
少府用得一向是王室,也就是殷长赢自己的小金库;治粟内史则掌管天下谷货,也就是国库。
在殷姮的想法中,粮食价格托底应该是国家行为,结果殷长赢一句话就把它变成王室私人行为?
但稍微一想,她就明白了。
假如少府库存的粮食,比国库内还多,那么群臣自然不敢和殷长赢叫板了——虽然本来就不敢,可以前,他们至少能哭穷啊!
可现在,只要群臣一哭穷,大王就从少府那边拨粮……
殷姮估算了一下,若以新麦种,配合耕具、水利、耕牛等的产量,养活全国人口,甚至迎来人口爆炸,应该没问题。
可这就带来另一个弊端,那就是谷贱伤农。
故她沉默片刻,还是说:“国家还是得设定一个最低价格,无限地向百姓收购粮食,否则粮商一定会将价格压得很低,大兄应该也不希望看到,百姓多收了三五斗粮食,结果却不得不卖儿卖女吧?”
殷长赢虽然觉得这个概念很新奇,因为昭国向百姓要粮食,从来都是征的,没有“收购”这回事。
但以他的政治智慧,只需稍加思考,便明白,确实有这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