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法家官员洞悉君王之意,昧着良心把百姓罚做囚犯去做苦力,都不会让百姓自卖去当奴婢。
这种情况下,你要让君王认同,公卿需要的门客越多,也代表我们这个国家的实力更强?开什么玩笑!
你的门客,终究只是你的;成了朝廷的官员,才转化成了“我的”。
楚启冷眼旁观,看殷姮的神色、反应,就知道杨辕猜得不错,殷姮确实重视昭国的未来,也是个心善之人。
可这套说辞,能否说服殷姮,他并不确定。
因为杨辕的逻辑里,有个最致命的地方,那就是——门客的才华与能力,能否为昭国所用。
公卿豢养的门客越多,就证明这个公卿威望越高,能力越强。
因为他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就证明他一定有钱,有权,有地。
殷姮琢磨了一下,觉得吧,三公九卿的门客,愿意俯下身去做自带干粮的微末小吏,可能性不大高。
跟着公卿,他们才距离权力更近,更有可能接近大王,指不定就能一步登天。
去地方上当个小吏,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谁知道你是谁?
问题是,科举,或者说,公务员考试,这种屡试不爽,也相对最为公平的人才招数,目前的昭国还不能用。
田宅军功爵位制,乃是国本,不可动摇。
对家族来说,也是同样。
如何评判一个家族强盛与否?
自然是有多少田,多少房,多少奴婢,出过多少大人物了!
但士大夫们拼命追求的这些,对君王来说,无疑是大忌。
昭国历代君王恨不得把奴婢都解放,全给国家种地打仗去,
正如殷长赢说的,当老百姓知道打仗是他们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时,他们才会奋力去厮杀。否则,人都畏死,既然知道其他途径也能飞黄腾达,谁还去打仗?
殷姮顿时有些苦恼。
她之前就框了个大方向,还没详细思考过组建部门的人从哪里来,但现在,她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杨辕见殷姮一直沉默不语,不免有些惴惴。
他刚才的说辞,有什么错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