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陈王有‘士’之德,却无‘君’之德。”荀慎字里行间,满是惋惜,“看清这一点后,我就辞别了陈国。”
卫沂之懂了。
陈王对公卿宽仁,是因为要好名声;
对名士礼遇,希望他们留下来,并不是想采纳他们的意见,让国家变得富强,同样是要好名声——看,天下名士,都在我陈国;
但大王真的需要好名声吗?
昭国历代君主,哪个不是被舆论抹黑得体无完肤?昭国却越发强盛,百年之内,雄踞半壁江山。
陈王的名声确实很好,而且还没有任何负面新闻。
比起昭国、祝国这种不得不说的宫廷秘史一抓一大把,大街小巷,邻里皆知,堪称乱七八糟的国家。陈国国君这种,才应当是君王的典范啊!
卫沂之毕竟没亲眼见过陈王,只能猜测:“因为陈王素无勇略,从不兴兵?”
这也是陈国唯一的黑点了。
当世最富有的国家,全国上下就忙着炫富享乐,求仙问道。论文风昌盛,七国顶尖,论兵力嘛……
同理,陈王不愿兴兵,也是公卿的心态。
对许多公卿来说,若能架空大王,掌握一国权力,就已经是人生的巅峰了。
有权,有钱,自然就可以尽情挥洒和享受,压根不会去想打仗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打赢了没多少好处,打输了自己还要负责。
公卿往往更习惯用阴谋,而不是刀剑解决问题。
只能说,陈国海运很发达,船只制造技术也很精良,军械设备都是世界一流水准,唯独一打仗就输。
基本上,陈国每次出兵,都是因为周边几国一起派人来游说,俨然拿刀架在陈王脖子上,问你出不出兵,和我们一起联合抗击昭国,不出我们先把你暴打一顿,陈国才会不情不愿地出一点兵马,参与联盟。
除此之外,陈国从来不主动掀起一次对外战争。
但这也是儒家称颂的典范,不兴兵,多好!
荀慎却评价道:“陈王不似大王,倒似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