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篇:人世间
多年以后,林安一直把师父的这句话,当作座右铭。他也认为,一个没有底蕴的人,不会有大的格局。就像爱一个人,心到了才有回应。
他随师父学习十年,一个不短也不长的时间。他每时每刻都在领悟木雕手艺的精髓,越雕刻越觉得这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需要传播的。在他出师的第二年,被师父送到了南方的一个城市。在那里他见到了巨大的木器厂房和雕刻流水线。
制式的工艺,让他觉得木头的生命被淹没了。他始终认为,木头即使离开了山林也是有生命的。
好在工厂除了制式化的制造木器,还有一个纯手工的所在。他被安排在一群老人中学习他们的手艺。
日色如镜,万物游历其中,来来往往仿佛忘记了归途。
林安站在城市的街头,看着人流如织,对这个热闹的尘世心生欢喜。
他来自山区,皮肤白皙身材高瘦,似乎弱不禁风,只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挑着两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去市集。
父辈以山为生,他打小也练就了敏捷身手,并且耐心极好。有次为捉一只兽类,在埋伏地静候了三天。
他喜欢读书是因叔叔的一个远房亲戚在镇子上,每次去那里卖兽皮或者山货后会去亲戚家转一转,日子久了,老人家见他伶俐,就招了他来学徒。
这是一批藏在民间的木艺传人,他们制作出来的物件仿佛有灵性般,无论放在哪里都仿佛纤尘不染自带生气。
两年的时光转瞬即过,他却得到了充分吸收和培养。整个人的气质也随着木艺的境界提高有了变化。
这年冬天,行业内举行木艺雕刻大赛,他被推荐去参加。按照比赛流程,他一路过关斩将,挺近决赛。
在决赛的现场,他意外地看见评委席上坐着一位安静美丽的女孩,眼睛格外地有神,仿佛尘世的所有不好,皆可被其过滤成美。
她穿一身黑衣,坐在那群老头一侧,自成风景。对于他的注视,她似乎第一时间发现并报以微笑。
老人有一门木工手艺,精于木器雕琢,木质好点的木头到了他手里,似乎只是一转眼就变成了灵动物件。
家里人自然支持他去,不谈艺术,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
他师从老人后,耳边很少再有风过林木的声响,换成了锯开木头和雕琢的声音。老人知道他不识字,便安排他去镇上的学校学习。
老人说,人的智慧大多来自知识和悟性。就像没有水一个容器,放多少茶叶,也无法解渴。
他没有山里人的木讷,学东西极快,而且举一反三。老人很是高兴,有时雕刻物件,会让他在身边,并对他说,你心里有了,它才能活起来。若心里没有,在精美也是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