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零章:建设莱芜
为了便于管理,陈宪对人口在三千以上的大中型庄子大多保留和加固,对于少于三千人的小庄子,则是有选择性的扩建和加固,例如附近有大量优质耕地的,附近有水能充足河流的小庄子,就进行扩建和加固,根据情况将小庄子扩建成中型或者大型庄子,对于那些地理位置条件不好的中小庄子,则是进行拆迁合并。
在平原地区,一个庄子大约能辐射三四万亩的土地,再远,耕种者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太长,性价比就比较低了,一个三五千人的庄子,耕作三四万亩的土地,正好合适。
这个时代堡寨大都都是这么个规模,人口也许会更多一些,但控制的耕地不会更多。
对于一些位置不好,的偏远村寨,陈宪通过招工和强制搬迁的方式,彻底废弃。
那些人口比较少,防御力比较弱的村寨,在蒙古人面前,就是砧板上的肉,在蒙古人的入侵过程中,这样的村寨是最大的受害者。
另外一方面,他在莱芜境内的河道上选址,修建了十多座大大小小的水力工厂。
因为水泥生产技术的改进成功,陈宪旗下的水泥产量大增,这让他可以设计和建造规模更大的水力工厂。
这些水力工厂以炼焦、炼铁,水泥生产,锻造加工等工厂为主。它们将是陈宪下一步扩张的基础。
陈宪打算以钢铁和水泥为核心,以小而坚固的堡寨为棋子,步步为营的经营领地。
有了这些城堡,陈宪的步兵就能依靠城堡,用方阵来抵抗蒙古人的骑兵。
对于治下的每一个人力,陈宪都不想放弃。
所以,他当然也不会放弃县城。
至于棱堡,目前还没有必要,棱堡是为了对抗大炮才被发明的,对付冷兵器时期的攻城,城墙高耸的城堡更有利一些。
在陈宪的忙碌中,在中都附近百姓的哀嚎中,时间坚定不移的流逝着,大安三年的冬天,蒙古人终于饱掠而去。
在这半年中,陈宪不停的在莱芜的二十多个大中型庄子中巡回调查,检查各个庄子的工作进展的同时,也监督各个庄子行政机构的运行,调查和查处贪污腐败渎职……。
随着底盘的扩大,陈宪已经无法直接掌控局势,他能依靠的只有制度。
这个时候就显现出这种分权自制体质模式的优点,不需要外力的干涉,每一个小镇都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内部平衡的生态圈子,陈宪所要检查的就是,有没有人从制度上去破坏这种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