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纸牌屋》的背后——金融与传媒的斗争
而在发现这一情况后,MRC背后的资本忽然惊觉,既然在传统领域无法和好莱坞抗争,那特码的他们也能转为线上啊!反正只要他们涉及制作,那就能用这种方式逃避税款,于是乎,古根海姆、电话电报、WPP、高盛便相继买入了奈飞的股票!
当这一情况出现后,奈飞的创始人便开始有规模的减持自己的股份!
当时的时代华纳、维亚康姆和彩虹传媒觉得MRC的《纸牌屋》创意可以,愿意按季订购,但需要MRC先拍试播集,可等奈飞知道这个消息后,正想从租赁公司转型成制作公司的他们便立刻表示,自己愿意投资制作,并且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比如不用试播便一次性定制两季,总预算超过一亿美金,制作团队可以保有最终剪辑权等等。
如果站在创作角度来说,时代华纳、维亚康姆和彩虹传媒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但若是站在金融家的角度来说,能让自己快速盈利的奈飞才更有诚意。
于是乎,MRC便和奈飞签订了制作合同,将《纸牌屋》卖给了奈飞。
若是事情到这儿,那这其实就是一个穷小子大翻身的故事。
做租赁起家的奈飞赌对了《纸牌屋》,从而摇身一变,成为了流媒体的巨头。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投资对于他们来说,那都是撞大运,而在经历了零六零七零八这三年的影视行业暴死后,他们便决定战术撤退,避开这个已经被六大垄断的行当,转而投身电视剧产业,而在公司内部开会时,一堆搞金融的根本就不知道什么项目好,于是他们便向下属询问,这些家伙平时爱看什么,在这个时候,一个刚进入MRC的实习生表示,自己在重温英剧《纸牌屋》,于是乎,从未看过这部剧的金融高管便找到了片源。
就像汪海林所说的买办一样,一家电视台买什么剧,那和管理层的喜好有着很大区别。
如果都是老男人,那市面上的小花戏就会数不胜数,要是都是老女人,那小鲜肉便会大行其道,而搞金融的喜欢什么?那当然不是什么家庭主妇才看的肥皂剧啊!
对于他们来说,《纸牌屋》、《是,大臣》,《是,首相》这种政治惊悚才更有意思!
于是乎,这些觉得《纸牌屋》和自己的口味极其相符的砖家们便一拍脑门,买下了《纸牌屋》的版权,并且将制作任务直接打包丢给了CAA。
可实际上嘛……
《纸牌屋》的故事到这儿根本就没有结束呢!
因为在奈飞买下《纸牌屋》的版权后,他们根本就没有制作这部剧的意思,而是立刻召开了股东大会,向背后的投资者资本集团,先锋集团和黑岩集团表示,奈飞的转型思路已经有了!他们要从租赁公司变成创作公司!他们要改变好莱坞的固有结构!打破好莱坞巨头的传统播放模式!即有线媒体播放!让互联网成为用户未来看剧的首选!
不仅如此,奈飞还拉出了华特-迪士尼的蓝海战略模型,用无数资本想要复制的成功来告诉股东,自己的想法是有现实依据的,除此之外,他们还从迪士尼那儿挖来了迪士尼宣传部门高管乔纳森-费兰德,让他担任奈飞的首席内容官,还从时代华纳那儿挖来了国际业务高管凯利-梅里曼,让他担任奈飞的首席营销官。
在华特-迪士尼模式加业内专业人士佐证的情况下,资本集团、先锋集团和黑岩集团顿时觉得,奈飞是在干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于是便加大了对奈飞的投资,并且改变了奈飞的性质,将它从对标YouTube和Hulu的视频网站变成了对标HBO和showtime的电视台,而正是因为奈飞从网站变成了舆论窗口,于是乎,它的股价,便一路飙升。
整个电视剧的制作,其实和MRC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导演大卫-芬奇,编剧埃里克-罗斯,主演凯文-史派西,那都是CAA找来的,而在他们搞完剧本后,MRC便动用背后的势力,联系了时代华纳,想要将《纸牌屋》卖给HBO,联系了维亚康姆,试图用《纸牌屋》引起CBS旗下的showtime的注意,联系了彩虹传媒,企图让其名下的AMC电视台参与竞价,并且还联系了奈飞,希望他们能够买走线上版权。
这其实就是有资本靠山的最大好处啊!
试播集都没拍呢,大家就先坐下来谈钱!
换做狮门、传奇、相对论,好莱坞巨头鸟都不鸟你,但当古根海姆,电话电报,WPP和高盛出现时呢?明知道这些人是来抢蛋糕的好莱坞巨头只能捏着鼻子坐下来谈,因为在正式撕破脸皮之前,他们还需要这些有资质的家伙帮自己做公募基金骗钱。
而在谈判的过程中,最搞笑的事情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