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追猎开始
白喜道:「将军所虑甚是,但若拖长行军的时间,不是更予敌人打击我们的机会。」
夫概王道:「我对大家的忧虑,颇有同感。往昔我军节节胜利,连夺州来、钟离和巢叁邑,围『弦』、侵『潜』,攻『六』,紧逼楚国本土,造成今日的优势,在於「敌远我近」四个字,楚师鞭长莫及,故而每战必败。可是这次我大吴劳师远征,形势扭转,变成敌近我远,相差不可以里计。我军尽起,纵或较楚军精锐,也只不过区区叁万之数,即使我们能克胜於初,敌人的後援源源不绝,我方胜望不大。」
众人心下无不凛然,夫概王一向主战,但审度形势,仍然不支持一场大规模深入楚境的远征。
跟着其他大臣斗辛等一齐附和,表示了不支持出征的态度。
阖闾心下踌躇,若不利用这良机,如何能完成争霸的大业。忽然想起桓度这个孙武,这人在吴国威望日隆,连夫概王、自喜等也得卖他账,这时他微笑不语,脸上神情高深莫测,使人难以揣测他的心意。
楚国令尹囊瓦向蔡国索取名裘及佩玉,又向唐国索马,两国的国君断然拒绝,囊瓦勃然大怒,欲把两国国君软禁,令中原各国大为恼火。
蔡昭侯朝晋,请晋国以中原盟主的身分,征伐楚国。当时晋国范献子主政,以周室名义,号召天下,遂有召陵之会,晋、鲁、宋、卫、陈、蔡、郑、许、曹、莒、邾、顿、胡、杞、小邾、滕、薛各国君王、及齐、周等,均有到来参与,声势之大,一时无匹。
岂知晋国权卿荀寅,向蔡侯求贿被拒,竟大力劝范献子拒绝出兵,其词曰:「国家力危,诸侯力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於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吾自方城以来楚未可以得志,只取勤焉。」范献子因此拒绝出兵,致攻楚之议半途而废。晋国此举失信天下,盟主的地位大损,也失去诸侯的支持,变成名存实亡盟主。
蔡、唐两国哭诉无门,转向吴王阖闾求援,吴王阖闾既喜且惊,正在商议间,度恰好抵达。
各人商议了两个多时辰,仍无定策,兼之桓度刚从楚国回来,众人都很想听取他的意见。
阖闾脑中灵光一动,知道桓度先让各人指出难处,再一一化解,这样才足以使上下一心,再无疑虑。连忙道:「孙将军!应是你说出高见的时刻了。」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静待这个天下知名的兵法大家,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解开这个死结。
桓度从容一笑,暗忖自己集兵法剑法的大成,连夫概王、白喜都以他马首是瞻,这对於击败强楚,最为有利。此刻若不能使众人心悦诚服,将来入楚,必因缺少合作默契和信心,成为致败的因素。
度沈声道:「我方和楚国的形势比较,不须我再多作废言,不过我却要指出制胜之道,全在於战术的运用,此次我到楚国探路,便是针对敌我实力,定下行军之计。我曾在「势篇」提出『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这是说楚人目标明显,兵力分布清楚可知,反而吴军若能令楚人难知其进兵路线,便能由「有形」变作「无形」,如此敌人必然因防守之处多以致兵力分散,在这个情形下,变为「我专而敌分」,「我众而敌寡」。
桓度缓缕道:「白叁年前开始,我们先後夺得楚国在淮河流域的叁个重镇--巢、州来及锺离,全面控制了淮河中下游。我国的战船,可以畅通无阻地抵达荆楚。可以说在与楚的长期斗争中,第一次取得这样有利的形势。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很好的藉口,使我们大举攻楚时,出师有名。现在这是不能再好的机会了。」
众人一齐点头,北上争霸,原就是吴国的国策。其实扩展上地,正是春秋战国大大小小国家的同一目标和方向,也是富强之道,否则弱肉强食,难逃灭亡的命运。
阖闾道:「不知孙将军此行,有何收获?」众人露出倾听的神态,目下进攻楚国在即,战略成为最首要考虑的因素。
桓度微微一笑,在这里卖个关子道:「如若大王批准,小将在稍後再详细报告。现在我想先听大家高见?」阖闾知他一举一动,莫不暗含深意,微笑道:「当然可以,就让众位各抒高见。」
白喜道:「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败楚的诀要在於速战速决。所以针对此点,我曾根据楚国的地形,设计能最快抵达楚都『郢』的路线。」说到这里,白喜卖个关子,察看众人的反应,看见各人露出倾听的神色,大是满意道:「我的构想是这样,沿着淮河南岸向西推进,穿越大别山,攻方城,南下豫章,由豫章西行渡汉水,一抵此地,郢便在叁日马程之内,大王以为如何?」伍子胥道:「白将军所设计的行军路线,无疑是最快速入郢的路线,微臣毫无异议,可虑者,敌人在这条路上,关隘重重,例如:方城乃楚**事重镇,在北方诸国的进攻下,依然屹立不倒,兼之在那一带主事的武城黑精擅兵法,以逸代劳,我方胜算不敢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