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六九、喜庆佳节 下
在他们的带动下,又有30多人参加了拣粪行列。据初步统计,他们共拣回大粪600多车,为明年的粮菜丰收打下了基础。(王文进)
2月6日,通化日报2版发表的文章是:
闫国章发展日光温室收入超万元
闫国章是二道江区二道江乡桃源村第一村民组的农民。由于他依靠科学发展日光温室,年收入超过1万元。
闫国章所在的二道江乡桃源村第一村民组,过去是一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民们干一天活只能挣6角钱,98%的农民是欠款户。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穿的补丁衣;住的破草房,生活十分困难。
2月23日,电台在农家百事节目里播出了来信:“做好备耕工作”;
2月27日,电台播出了消息:“通钢注重安全生产”;
2月28日,电台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了人物消息:“陈德珍孝敬老人”。
1月23日,通化日报2版发表了一篇文章:
拣粪队伍在桃源
1982年,这里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闫国章分到了菜田、水田、大田10亩之多。他想,如果利用这些地来种一些普通平常的萝卜、白菜,一年顶多能收入1000多元;要是在房前屋后发展塑料大棚,在棚里种上提前延后的细菜,少说也能收入3000多元。于是,他在自家门前建起了一亩地的塑料大棚,在棚里种上韭菜、栽上黄瓜,当年收入3500元。
1990年,村里号召农民发展海城式日光温室,冬天不生火也能生产蔬菜。为了让农民学到建棚、定植、管理的新技术,村里组织闫国章等20多名农民去海城、梅河口、柳河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坚定了闫国章发展海城温室的信心。当年秋天,就建起一栋标准化的塑料大棚,种上小白菜、黄瓜、西红柿等细菜。由于他懂技术,会管理,韭菜在2月份开始上市,小白菜3月份上市。紧接着,黄瓜、西红柿也陆续上市。既丰富了市场,又增加了收入。
从春天到秋天,闫国章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既要田间管理、下菜,又要亲自推着小车去市场卖菜。
他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果实;用新鲜的蔬菜换回大把大把的钱。一年下来,闫国章算了一笔账:去掉塑料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支出,纯收入1.1万元。全家4口人,人均收入2750元,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王文进)
最新全本:、、、、、、、、、、
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们,进入了冬闲季节,往年的冬天,猫冬是农民的传统习惯。他们有的打扑克,有的搓麻将,也有三五成群的人坐在热炕头上聊闲天。然而,今年的冬天,二道江区二道江乡桃源村的农民们,一改过去猫冬的习惯,自发的兴起一支拣大粪队伍。
农民们打完场以后,便赶着自家的牛、马车,到5公里以外的二道江范围内拣回一车又一车的大粪。
年过半百的桃源村二组农民潘殿举,是这个村拣大粪最早的人。几年来,他尝到了用大粪种粮菜的甜头。他种的秋白菜是桃源村最好的,每棵重量平均在5公斤以上。他的白菜为什么能长的这么好呢?这主要原因是菜地里施足了大粪。
60多岁的桃源村四组农民康文彩,到目前为止,已拣回大粪20多车,他种的粮菜作物从来没上过化肥,全是农家肥和拣来的大粪,使粮菜作物大幅度地增产。
桃源村一组农民闫国章,现已拣回大粪30多车。他种的两栋日光温室和两座塑料大棚,底肥、追肥全是拣来的大粪。由于他的温室大粪上的足,再加上他懂技术,会管理,92年蔬菜纯收入1.1万元,人均收入27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