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八九、五十寿诞 下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通化日报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走过了5个年头。5年来,通化日报作为地方党报的宣传媒体,及时地贯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的报道了大中小企业在转换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先进经验;报道了乡、镇、村奔小康的致富典型;报道了军地共建、教育卫生、财贸金融、城建环保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先模人物。使我和广大读者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通化日报创刊后,在编辑记者的努力下,在广大通讯员和读者的爱护和支持下,发展很快。在开始每周3期的基础上,增加到每周4期;又从1992年增加到每周6期。为山城各界朋友和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从通化日报诞生那天起,我就和她交上了朋友,我爱通化日报;爱看家乡的新人新事。特别是来自本乡本土身边的报道,更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在通化日报创刊的第二年,我在报社记者和通讯员的鼓励下,拿起了手中的笔。用我这双满是茧花的手,也写起了稿件。1991年2月14日,我写的第一篇处*女作《他们温暖着一颗孤独的心》在通化日报发表后,我异常激动。看到由歪歪扭扭的草稿变成了排列整齐的铅字,我怎能不高兴呢?这使我体会到第一次中稿的喜悦心情。也对我以后的写作起了激励和鞭策作用。从那以后,我每年都订通化日报,并不间断的写稿,这些稿件陆续的刊登在通化日报上。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通化日报上发稿近百篇。使我这位普通的通讯员,深深的根植在这片沃土上,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通化日报的陪伴下,我感到工作有动力,精神有支柱,生活有盼头,前进有方向。为此,我离不开通化日报。因此说,通化日报将是我终身的好伙伴。最后,愿通化日报越办越好。希望在有条件的时候,使现在的周六报,增加到每日一刊,为广大的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王文进)
单田芳的评书百听不厌
评书,是一门‘大众语言’的演播艺术。评书演员既要具备‘口齿伶俐、吐字清楚、快慢适中、**迭起’的条件,又要具备富于‘表达感情、吸引听众’的条件。
收听、收看评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又能从中吸取教训、增长知识、了解历史。
在我收听收看的评书中,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可谓魅力无穷、感染力强,使人百听不厌。在70年代,单田芳在通化人民广播电台,播讲的第一部传统评书‘隋唐演义’,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单田芳的声音。他那略带沙哑,富有磁性的嗓音,把书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使人们不得不继续听下去。每到中午播讲评书的时候,凡是有收音机的场所,有高音喇叭的地方,都聚满了人,在那里聚精会神的收听。
从1992年以来,通化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了单田芳播讲的评书‘白眉大侠’、近代史评书‘乱世枭雄’以及传统评书‘五鼠闹东京’、‘大闹冲宵楼’、和‘七杰小五义’。这五部评书加在一起,共有800多讲,用时间来计算,共两年有余,一直受到听众的欢迎。
文进到目前为止,已经在电台播出稿件280多篇;在报刊上发表100多篇。并在通化日报、吉林农民报、城市晚报、吉林日报、冶金卫生报、吉林劳动保护、中国水泥、印刷品邮寄报、视听导报、通化邮电报、通钢报、通钢政工等10多家报刊上发表过文章。
他回想着这些在仅3年当中取得的成绩,内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最新全本:、、、、、、、、、、
单田芳演播的评书,不但老年愿意听,青年人也愿意听。尤其是我这个40不惑的人,对单田芳播讲的评书更是入了迷。中午听了一遍不过隐,晚上还要再听一遍。用百听不厌这句成语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王文进)
12月21日,通化日报2版,发表了一篇读者评报:
我离不开通化日报
——写在通化日报创刊五周年之际
在通化日报创刊5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作为通化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向贵报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真诚的敬意。